秋招近尾声 过半受访者难过面试关
日期:[2017-11-30] 版次:[A06] 版名:[青职场]一年一度的秋季校园招聘已经接近尾声,有人通过秋招找到了理想的工作,也有人在秋招中遭遇挫败。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83名在校生展开了一项关于秋季校园招聘的调查,受访在校生中,83.5%是应届毕业生,16.5%为非毕业生,其中,超八成受访者参加了秋季校园招聘,仅有不到三成的受访者找到了工作。
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秋招中最困难的环节是面试(51.8%)、其次是宣讲会(35.3%)和制作简历(31.7%)。其他环节依次有:报名网申(30.6%)、和HR沟通(28.7%)、笔试(28.5%)和电话面试(16.6%)。经历过秋招最大的感受是什么?56.6%的受访者坦言最强烈的感受是迷茫,此外,焦虑(44.5%)和紧张(43.3%)情绪也近半。只有20.5%的受访者感到满足,12.1%的受访者感到踏实。
在这个秋招季,我们找来几位同学聊了聊。他们中有些幸运地拿到了心仪的offer,有些还在苦苦求索。这里面大概都有你我曾经的影子吧。
采写:本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盘香霖
在学校拿一等奖学金、评优秀,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大家眼中开朗活泼的邱艺,也免不了在秋招这条路上碰壁磕灰。她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是在秋招过程中自己感到迷茫焦虑之时,被前辈一席话激励的聊天截图,并配上文字:也许你一个人难以承受,但发现有人陪你,就能再次拥有重来的勇气。底下马上收获了很多“点赞”跟留言,大家都表示有共鸣。
在她朋友圈里,零零散散记录了参与秋招的状态:“大清早就登上地铁的我,此刻像一个房地产的推销员”、“穿着不舒服的职业套裙,又来面试啦”等等,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记得一句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我觉得秋招也是这样,“看过很多面经,却依然进不了下一轮”。
现在她把重心放在备考公务员上,有收到面试通知再去参加,“我不再‘死磕’秋招这条路,也许会考回老家”,邱艺计划着。
赵曦是广州某师范院校研二学生,已经参加了4次面试的她在采访当天迎来了第5次面试。11月的广州下着绵绵细雨,天还未大亮,赵曦已经收拾好招聘所需资料,去往学校的招生点进行现场排队报名。
“感觉自己是来‘陪跑’的”,赵曦自嘲道,之前投了4家心仪的公司(或学校),4次都无疾而终,她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一开始真的很受打击,到底自己能干什么?我真的能比过他们吗?我花了一段时间来消化这两个问题,后来有了师兄师姐的点拨,现在的我不会那么看重结果了,就想好好抓住每次机会,磨练自己”,赵曦微笑着说。排队之余她戴着耳机听歌,放的是她最爱的《追梦赤子心》。
教师类招聘是师范类学生的重头戏,跟大多数企业的校园招聘一样,都要经历宣讲、投递简历、笔试、面试等多个环节,面试环节最让她担心。为了准备面试,她在网上看了大量结构化面试的论文以及训练视频。赵曦说:“看完这些我才能比较踏实。”
这天招聘开始的时间是上午9点,尽管提前1个多小时到达招生点所在大楼,赵曦身后依然排起了长龙。她认为,和本科生一同竞争,如果带着高学历的偏见是不好找工作的。“本科生的实力不可小觑。用人方需要的往往是最适合的,而不是只看重学历。”
排队等待,资格审查,进行面试,中午1点45分,赵曦才从招生大楼走出来,她马不停蹄地回去继续查找下一场招聘,脸上丝毫没有倦意,“在这场运气和努力并重的战争中,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是英雄”,赵曦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董昊然是广州某高校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已通过秋招拿到3家大型企业的录取通知。
“我从今年暑假开始准备,投了七八十份简历,参加面试二十多次,终于收到三份我比较满意的offer”,董昊然介绍道。即便如此,他还保持着每天查看招聘信息的习惯,“我比较关注地产行业,如果有新的招聘信息放出,我还是会去投简历。”
回想起第一次面试,董昊然记忆犹新。“那是一次模拟销售场景的面试,我完全没有准备,穿得也很随意,那次毫无悬念地被别的应试者PK掉了。”有了第一次的面试体验,董昊然开始进入状态,他开始在各个细节上做好充分准备,刷面经,避免踩雷。“我觉得首先是要给自己创造多一点面试的机会,因此初期可以在秋招中“海投”,海投的意义不是让你漫无目的地找工作,而是让你在遇到心仪工作岗位之前有一段适应期来打磨面试表现,调整到最佳状态去面对心仪的那场。”
有时候一天有3、4个面试,地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国庆中秋长假前后,董昊然在广州、佛山、深圳等地来回跑,参加不同公司的面试。“真的很考验人,不过收到录取通知那一刻,一切都是值得的。”
秋招给董昊然最大的感受就是竞争激烈。竞争对手不是名校毕业就是实习经历丰富。“当然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口头表达能力,因为面试的时候不区分专业或学历,大家坐在一起拼的就是临场表现,如果你是一个不善言谈的人,不会表现自己,那你肯定没戏。”
董昊然认为招聘中不要拘泥于院校背景、专业这些硬性指标,而是要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筛选简历阶段,院校背景是很重要的因素,在这之后,用人单位是从你简历上的各项经历来判断你这个人的,侧重的还是能力。”
对于迈不过秋招这个“坎儿”的在校生,本报采访了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胡姗姗,请她来为我们广大在校生支招,分享一些求职的“干货”。
说到难倒大半学生的面试环节,胡姗姗认为,面试本身没有技巧,事前收集信息才是关键。例如了解不同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现有业务,利用论坛或贴吧了解面试经验等。“要清楚面试过程就像‘相亲’,企业寻找他们认为合适的人,应聘者也在寻找一个发挥才能的地方。因此只有符合对方的企业价值、产生充分的信任感,才会增大通过的几率。”胡姗姗鼓励在校生,不要把秋招中的经历当作“失败”的经历,不合适不代表失败,这家公司不适合你不代表其他公司没有合适的岗位。
其次,要清楚工作的本质是劳资关系,职场法则是优胜劣汰,要认清现实,不强加无端的情绪,使自己适应市场的需求。“现实其实很残酷。有一些在校生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对职场规则不了解,导致秋招中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需尽快调整心态。”对于尚未在秋招中找到工作的同学,胡姗姗建议,要思考自己现阶段想要的是什么,是公司的品牌文化?还是公司的发展空间?又或者是为了抓紧实现经济独立?同时系统地总结自己的秋招经验,列出“条件清单”,即把公司对岗位的需求和自己对工作的需求进行梳理,根据两者的匹配程度做好需求的调整,在下一次招聘中有侧重地做准备。
最后,胡姗姗表示,不需要把第一份工作看得太重。现在就业更加多元化,将一份工作当作“铁饭碗”干一辈子的已经不多见。一份三到五年的工作,获得的经验技能足以支撑自己换一个方向或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