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青老领导的“情路”历程
日期:[2015-11-12] 版次:[A07] 版名:[社庆版]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作为报社至关重要的两个岗位,“社长”和“总编辑”就是广州青年报社这列火车的车头。在广青报长达六十年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个位置上人才济济、贤达辈出。是他们,用智慧和勇气、青春和激情,引领着广青报走过了一段段不凡之路,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值广州青年报社六十周年社庆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味回味几位老领导与广青报的“情路”历程。
采写: 本报记者 陈美军
傅航,绰号“二叔”,资深共青团干部,在广州共青团服务了20多年,几乎任职过广州共青团所有的直属单位。2011年调任广州青年报社社长,2013年改任报社党委书记。
心酸: 看着大家吃着难以下咽的饭菜
作为一名在共青团系统服务了二十多年的资深团系干部,傅航入主广州青年报社的时机是复杂而微妙的。
2011年纸媒行业迎来急剧转型,在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前些年还蓬蓬勃勃的纸媒几乎是一夜入冬。原本期待借助志愿者全媒体实现转型发展的广青报,在残酷的媒体大环境中,迫切需要重新定位甚至是面临着转企的压力。以至于傅航接任社长后,第一眼看到的全是心酸:“作为社长,最为心酸的是,到任后第一次务虚会的餐桌上,看着大家围坐在难以下咽的饭菜的周围,至今依旧湿润着我的眼眶。”
行动: 他和记者编辑一起开编前会
“是作为团市委的机关报(杂志) ,还是面向广大青年的社会报(杂志)?是继续发展实体报,还是电子报乃至于扁平化的新媒体方式?是只专心做媒体还是做复合型商业发展道路?”一系列尖锐的问题迎面而来,傅航在社长的位置上还没有焐热,就心急火燎地行动起来:完善制度、梳理流程、理清责任、明确绩效、精简队伍、留住人才。对外,他带着社委班子到处整合资源、拓展渠道、寻求合作;评好稿。
期望: 广青报要找到自己的主业
“广青报不容易,不容易在于受到太多制约却依旧努力前行,顶着无法突破的天花板不断尝试;广青报太单纯,单纯到不管再苦再累收入再低,依旧无怨无悔地追求事业、追求自己的梦想。”傅航对广青报寄予了太多期望和感情。
卸任了社长,但傅航还是广青报的党支部书记,陪伴在广青报左右。他说:“广青报要在转型中找到自己的主业,这才是今后的立足之本。一切皆有可能,祝广青报立志、立足、立业!”
张海波,资深媒体人,原广州青年报社总编辑、社长,现为广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广州市少年宫副主任。曾任职羊城晚报社、新快报社、粤港信息日报社、民营经济报等媒体,著有《中国股市大索赔》、《媒介素养》教育丛书、《微信上家长最关心的100个问题》等专著。
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张圆嘟嘟的可爱脸蛋,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是一幅和蔼可亲的漫画形象。他,既是广州地区的“孩子王”、广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阿波老师”,也是原广州青年报社社长、资深媒体人张海波。
探索: 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发展的路子
2006年底,张海波从羊城晚报社调入广州青年报社任总编辑,“当时报社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团市委给报社新班子的任务是:‘保刊号、不出事、有发展’。”那是一段艰苦岁月,张总回忆道:“有一次报社因为拖欠水电费,差点被停电了。”
在艰难的大环境下,以时任广州青年报社社长黄南冰、总编辑张海波、副总编邝帼智组成的领导班子顶住了各种压力。为了让报社生存下去,他们四处整合资源,寻求合作办刊的机会。
这轮整合最大的收获,是将学通社、成长小记者团作为报社的核心业务进行发展,围绕小记者团队将校园活动资源进行整合,争取政府和社会支持。
自豪: 广青报标语出现在广州大街小巷
转型发展的路子渐渐地越走越顺。2010年,广州迎来了亚运会,“亚运会期间,广州青年报借助承担亚运会志愿者宣传任务的契机,打造了志愿者全媒体,全面扩充了成长小记者团和学通社队伍,形成了覆盖大学、高职中职、中小学的学生记者队伍。广州青年报‘我志愿我报道’的标语出现在广州的大街小巷,我心中非常自豪。”张总说。
展望: 这条路子有前景
作为资深媒体人,张总看好对广青报的发展前景:“《广州青年报》是坚守青少年阵地的一份专业报刊。在整个传统报刊行业受到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的大环境下,相较综合报刊,专业报刊可能反而更有生命力。如果能够利用好本领域的资源,这条路子还是大有前景的。”
邝帼智,原广州青年报社总编辑 , 现任广州市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绰号“猫妈”,资深文艺美女,具有温婉文静和恶搞的双重属性。1990年加入广青报,当过记者,当过编辑,文能提笔编报纸,武能恶搞逗乾坤。2015年,从广州青年报社总编辑卸任,转岗至广州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坚守: 她用 25 年守护广青报
对于现如今热衷频繁跳槽的年轻人而言,25年守候一个地方根本是天方夜谭。而她就书写了这样一段天方夜谭。“我是1990年青年报复刊出版第二期的时候来到这个大家庭,一‘住’就是整整四分之一个世纪,从青春期走到更年期,有梦,有爱,有回忆。”邝帼智总编说。
评价: 广青报让年轻媒体人快速成长
作为资格最老的广青报人,这世上再也找不出一个人比她更爱广青报,也找不出一个人比她更懂广青报。在她眼里,广青报是一个年轻媒体人快速成长的地方,“你可能一进报社就要担起“首席名记”的工作,你可能一天之内既是记者又是编辑,你还可能是发行小哥、策划大神、搬运大叔、迎宾小妹、知心姐姐……”
往事: 难忘当年创办学通社
从记者编辑做起,她在众多角色中快速切换,因此发生了很多刻骨铭心的故事。最让她难忘的,非当年创立广州学生通讯社一事莫属。
学通社成立之初,邝总怀着孩子,“我带着三个中专学生,还有一个肚子里的孩子就开干了。”这三位中专学生的名字分别是:邓子锐、苏忠阳、李郁希。
在 TA 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学通社渐渐发展壮大。二十年后,学通社又迎来了两个更年轻更有朝气的小伙伴,它们叫作红领巾小记者团、志愿者通讯社。
希望: 用不同方式为广州青年代言
尽管已经转岗离开,但她一直心系广青报。谈及对广州青年报社未来发展的期望,邝总虽然因为纸媒本身前路茫茫而略显迷茫,却还是希望“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传播方式去为广州青年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