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岗位顶梁柱 赛场攀高峰

日期:[2017-11-02] 版次:[A04+05] 版名:[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故事剪影


为选拨一批品德优良、技能精湛、贡献突出的企业青年职工,广州团市委每年都会在广大青年中开展青年岗位能手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广大青工弘扬艰苦创业和敬业爱岗精神,立足本职岗位,提高职业技能,争创一流成绩。今年也有不少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获得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们中有朴实的检修工人,有英姿飒爽的特警“玫瑰”,有立足讲台的青年教师,有致力环保的建筑人才……不论职位的平凡高低,他们都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为行业、为社会做出了不朽的业绩,本期,让我们走进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盘香霖


邓志灵:行走在“蜘蛛网”上的标兵

个人简介:

邓志灵, 广州地铁接触网高级检修师,每天都要在5米以上高度的接触网上,如走钢丝般完成线路检修任务,不分白昼地保障着地铁线网的运营安全。入行七年来,他连续六年参加市级竞赛,两次禅联广州市第一名被授予“广州市技术能手”称号,一次被授予“广州市技术创新能手“称号,是接触网检修工中的标杆人物和模范代表。


邓志灵2009年入司,仅用6年时间就从一名对接触网只有理论认知的学员成长为接触网高级检修师。可是,却从来没有人怀疑过他的实力,在这深深折服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对他强大技术能力的肯定。

忧记得2014年首次参战城轨接触网检修工(高级)职业技能竞赛时,中心缺乏训练设备和设施,邓志灵便利用空余时间,专程前往其他运营中心,借助其他兄弟部门的设备刻苦训练,期间他几乎跑遍了广州地铁所有的车辆段。“我坚信书要看,手要动,我才安心”,这是邓志灵常对工班的弟兄说的话,也正是这种孜孜不倦,全力以赴的上进精神,为他获得优异成绩提供了强力保障。不出所料,邓志灵在比赛中稳健发挥,一鸣惊人,一举拿下了第一名。无独有偶,2016年,邓志灵再次捧起该年度同项技能竞赛的桂冠。

 “一人把关一人安,众人把关安如山。心中多绷一根安全弦,身边就多一道安全线”,邓志灵工作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不失幽默的同时也时刻牢记安全生产。接触网工是高危行业之一,作为工班长的邓志灵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对班组成员采取安全案例学习、班前班后会、事故分析会等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在他的带领下,班组实现全年安全事故为零,伤人事件为零,并被评为年度“模范班组”。

同时,邓志灵重视学习带来的技能提升,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结合教材,言传身教,组织应急演练,开展技能对抗,全面提升班组专业技能水平。有了他的无私指导,他所在的班组成员参加全年专业技能竞赛获得荣誉高达20余次。有人笑问他,就不怕有人超越你?他同样笑着回应对方:我们是一个班的,一个团体!只有我一人强就不如整体都强,挥出去的拳头才有力量!


李嘉棋:百步穿杨的特警“玫瑰”

 个人简介:

李嘉棋,2012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光荣退伍,2013年5月被广州市公安局特招进入警队,现任广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闪电突击队二级警员。27岁的她在从业三年中,已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2次,先后获得首届“新警成长之星”金星、“羊城公安三八红旗手”、市公安局优秀团员、“羊城公安十佳女警”等荣誉,成为不少男特警难于逾越的“霸王花”。 


 “女特警跟男特警的训练要求是一样的,一视同仁”,每个炎热的夏天,李嘉棋都被抽调参加比武集训。“一天下来记不清举枪多少次,少说也有几百上千次了”,每天在射击场上举枪瞄准,不断奔跑,反复匍匐,汗流浃背,穿着10斤重的防弹衣,戴着凯夫拉头盔,脚踏厚重的作战靴,任汗水湿透衣裳和防弹衣……但她从不言苦、也不叫累,一遍又一遍地认真训练。    

 2014年夏天,在备战全省公安特警比武集训中,李嘉棋被飞散反弹的弹片击中大腿,为了不影响训练和比武,她强忍疼痛带伤坚持训练了两个多月,才做手术把弹片取出来,休息了一个星期,李嘉棋又随队参加到全国警体三项比武集训中去。在2015年两次集训中,李嘉棋已经落下了严重的腰肌劳损,2016年,她的伤病还未完全康复,仍然参加了长达半年的集训,从接受比武开始到结束,她自始至终都坚持在训练场上,坚持到比武任务圆满完成的最后一刻。全国公安警察体育三项比赛女子组射击第二名,珠三角片区长短枪应用互换射击组获女子组第一名,全国公安特警技能实战比武长短枪互换应用射击预赛个人第一……众多荣誉和奖杯都见证着李嘉琪的每一份努力和汗水,都是对她付出和能力的一种肯定。

近年特警勤务工作繁忙,李嘉棋和所有男同志一样,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冲锋在前,同志们都称她为女中“豪杰”。据统计,在各类抓捕和勤务工作中,她参与截查各类车辆67辆,盘查各类人员149人,清查出租屋37间……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办的各项勤务、抓捕工作。李嘉棋的表现获得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在同批新警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在我的心目中,特警就是一支堪称‘侠之大者’的英雄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特警队员,是我的青春梦想,我很庆幸能够加入这支队伍。脱下橄榄绿,换上警察蓝,同样是一身戎装,继续为人民服务”,李嘉棋这样看待自己的角色。


汤紫薇:慧眼识“珠”的灵魂工程师

个人简介:

汤紫薇,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专任教师。曾获“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二等奖、2015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三等奖。编写并出版多部专业书籍、教材。


谈起自己的专业,汤紫薇说完全是机缘巧合。2002年高考填志愿前,她跟随父亲到中国地质大学鉴定一块宝石,从此萌生了对珠宝鉴定的兴趣。从兴趣变成专业,从专业变成职业,一投身,已有十五年。

犹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情景,当时作为研究生的汤紫薇到学校实习,年龄和台下的学生相近,校园的青涩还未褪尽,尽管紧张,但因和学生们拥有共同话题,很快打成一片。

 汤紫薇除一直承担珠宝学院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就是其中一项。“国家在大力提倡高校的共享课、公开课,让优质教学资源流通,我们也是紧跟步伐。”汤紫薇负责的《珠宝首饰评估》采用3D技术展示珠宝全貌,现已投入教学,《钻石分级》教学原理是运用AR技术,多维透视宝石,因需要技术上的跟进,目前还在建设中。运用新的科学技术融入教学,一方面提升学生积极性,一方面让课堂真实起来。“我希望让学习不限空间,手机、平板、电脑都能学,将课堂内的时间留给学生做一些实操类的练习。”

    学校开设完全模拟工厂的形态实训室,让学生仿真实训、组织学生参加珠宝展、进行社会实践……“和传统大学更注重理论学习的系统教育不同,职业技术学校更加重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校在这方面投入较多,就是希望学生毕业走上社会后,都能把学到的东西很好地发挥出来”,汤紫薇对学生的期望也是如此。

汤紫薇这样评价自己:对待学术,认真严谨已成为一种习惯,但我仍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继续努力,在教学这片热土上,做到更加勤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善能:守住平凡的工匠代言人

 

个人简介:

广州港新沙港务有限公司内燃机维修工,入行12年,先后获得新沙公司“先进劳动者”、“广州港集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州港集团内燃装卸机械修理操作技术能手”、“广州市技术能手”、“广州市创新技术能手”等众多荣誉,成为公司的青年工匠代言人。


2005年,怀揣着港口梦的朱善能,从广州港技校毕业后进入广州港工作,一干就是十二年。

说起港口,可能很多人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远。其实,从大的方面说,广州港是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港、华南最大综合性枢纽港;从小的方面说,我们每天吃的粮油米面的原材料、大街小巷进口汽车都是从港口的货船卸下再运往各地的。“从这个角度讲,大家的衣食住行都与我们的工作息息相关。”谈起工作,朱善能非常自豪。

从世界各地来往广州港的船舶数不胜数,朱善能负责的流动机械在十几米深的船舱内、上万平方米堆库场中分散作业。为了检修设备,他每天都要奔波数十公里,忍受夏季40度高温和高浓度货物粉尘。但在朱善能眼中,只要能成功解决故障,一切辛苦都是不值一提的。“我深知肩上的责任十分重大,维修质量管控、枯燥的机检、隐患的排查整改,任何一环都不得马虎” ,朱善能理了理被机油蹭脏的衣袖,认真地说。

在日常维修中,朱善能特别注重总结和创新,如D5G推耙机转向泵跑偏校正法的研发。由于D5G推耙机经常发生跑偏故障,朱善能通过长期统计分析发现是由于转向泵内部结构磨损、密封O圈高温老化导致的,找到原因后,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开发出调接压力阀和倾斜角来改变压力差从而消除跑偏故障的办法,为公司节约了几十万的维修成本。这个小技改让朱善能信心倍增。此后,他参与了技师创新工作室数十项维修课题攻关,先后参与完成多项QC成果及技术革新。同时,因技术过硬,入选了部门的导师带徒工程,把自身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教授新人。

    尽管众多荣誉加身,但朱善能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利用业余时间考取了大专学历和内燃机械维修技师职称,并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不断超越自己。有人打趣道:“你就是一个维修工,那么拼命干什么!”他笑笑回答:我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着自我价值。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葛馨远:自动化专业的领军人才

个人简介:

葛馨远,作为广州供电局配电自动化管理专责和南网配电自动化业务专家,推动了广州供电局乃至南网配电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也成功帮扶白云区供电局,从市局中最落后的区局一跃成为全局进步最大、可学习、可经验推广的区局。作为主编带领团队编制了全国首本《配电自动化技术问答》,在中国电力出版社免费出版。


什么是配电自动化?葛馨远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般来说,停电后恢复供电的时间花费在“查找+修复”故障点上。以前供电局一旦停电,需要人力一条条线去找故障点,再进行修复;有了配电自动化,查找故障点的时间完全省掉,只需耗费修复故障点的时间,恢复供电。

葛馨远回忆道,刚刚接手配电自动化时,它属于较为新兴的领域,受重视程度不高,人员配备不上,相关的规范也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她从规范配电自动化的全过程开始着手,“只有做到规范、精细化管理,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员工出错的可能性”,葛馨远说。

以规范配电自动化专业管理为目标,葛馨远做了大量工作。2016年广州市青工“五小”创新项目评审活动中,她展示了自己团队的创新成果——《配电自动化专业班组管理》,该项目从制度、标准、文件、表单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管理体系。为做好这个项目,2013年起,葛馨远和同事们去到多个城市的国家电网试点参观学习,借鉴其好的做法,对管理体系进行改良与优化。到2015年底终于打磨成熟,并作为成功先例在广州供电局全部投入运行。

此外,葛馨远发现配电自动化相关的书籍非常少,很多是高校老师出的,理论性比较强,但跟实际情况很多是脱节的。于是她组建团队编制发行了配电自动化专业书籍——《配电自动化技术问答》,该书完全贴近实际,汇总了最新的数据和详细案例。书籍出版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全部售完,后多次加印,作为培训教材在广州各区局推广。“手头上还有三本书的出版计划,会陆续跟大家见面。”

奋斗的青春是最美丽的。葛馨远对待工作始终怀抱主人翁意识,不安于现状,努力做到最好。一路走来,团队的同志们都很信赖她。白云供电局一线班组人员评价,“她挂职在白云局后,让白云局配电自动化专业水平快速发展了五年以上,将之前完全没有工作思路碌碌无为的一个状态彻底扭转过来,她的工作思路彻底改变、影响了大家,让大家明白该做什么、怎么做,带动了这个专业在白云的发展。”


何恒钊:心系天下冷暖的工程师

个人简介:

何恒钊,广州市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工程师,全院唯一的美国绿色建筑注册专家。参与部、省、市、院各类科研项目十余项,个人已取得授权专利超过20项,参与译著1部,参与广东省技术标准编写1项。


2012年7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生毕业后,何恒钊来到国内领先的建筑设计企业——广州市设计院,从事暖通空调(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研究工作。

何恒钊说:“我们每个人80%以上的时间活在建筑环境之中,但室内环境品质,如PM2.5、室内装饰污染、建筑声环境、热环境等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约三分之一的能源消耗花在建筑的运行使用上,能源消耗巨大,污染严重。”他表示,将城市、建筑从灰黑色还原成它本来的颜色——绿色,是社会对建筑设计的新要求,更是建筑从业人员的使命。

广东地区建筑能耗的第一大户是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的设计,类似飞机、汽车的设计,难点在于优化和各部件的匹配,而难于飞机、汽车的是,每栋建筑都是不同的使用情况、不同的业主、不同的施工单位、不同的需求。这无形中加大了工作强度和难度。在克难攻坚过程中,何恒钊发现,“没有监测就没有发言权”。对实际项目做好监测,才能明确这些建筑的实际能效水平,加上各项指标的定性,从而将提升能效落到实处,这不是空喊口号能解决问题的。针对系统共性问题,何恒钊参与编制了国内首部中央空调制冷机房系统能效监测和评价标准,作为主要发明人形成多项提升空调系统能效的专利技术。现在,广州市设计院的创新节能技术,将空调系统能效提高一倍,直接节省能效50%,这一突破让何恒钊感到很自豪。

画图、开会、现场出差……加班已成何恒钊的常态。“进入工作状态后,也无所谓辛苦不辛苦了,听听音乐已经是难得的‘苦中作乐’了!”脚踏实地是何恒钊的座右铭,他希望,通过自身脚踏实地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缩小和国外的差距,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