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请你多陪陪我
日期:[2017-09-21] 版次:[A06] 版名:[青家庭]近日,网络上一段视频引人泪奔,视频播放量超过1.2亿:视频中的7岁男孩模仿爸爸玩手机,表示自己想找爸爸玩,爸爸却沉迷在手机游戏里,一直让他等。久而久之,男孩认为,爸爸让他等的意思就是不想陪他玩。视频最后,男孩演唱了一首《父亲》,来表达自己对父爱的渴望,感动了无数人。
早前,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也在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个九岁女孩在日记中形容自己的爸爸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却很少有时间陪她,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而日记最后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更道出了多少爸爸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无奈。
爸爸一直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职场上全力奋斗的爸爸似乎远离了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亲情关系向母性群体倾斜”的现象。网络上出现的新型词汇如“隐形爸爸”、“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爸爸角色缺位的问题。这种社会现象既不利于家庭和睦,又有碍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本期“青家庭”,我们不妨围绕这个话题,谈谈如何当一个好爸爸。
采写:记者 胡媛媛 实习记者 盘香霖
小宇(化名)今年九月开学就上初二了,到了青春朝气的年龄,小宇的爸爸宋先生却认为孩子存在一些成长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孩子都没和我们分房睡,之前我一直没太插手孩子的教育问题,他都是和妈妈比较亲,现在基本上都不怎么理我了。“在父母提出“长大了,可以和爸爸妈妈分房睡了”的建议后,小宇出现了失眠、做恶梦的情况,脾气也变得易怒。现在小宇不但和父亲处于敌对状态,他的性格与行为都与同龄孩子有了差异。
事实上,像宋先生这样对孩子缺少陪伴、参与度低的爸爸并不占少数。今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公布的《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调查显示,父亲的“陪伴互动”排在“教育规划”和“教育约束”之后,说明父亲更愿意给孩子做人生的领航者,制定各种规则。而涉及到情感交流,父亲的参与度明显下降,有22%的父亲很少“拥抱、亲吻孩子”,有超过三成的父亲不会对孩子说“我爱你”。
对此现象,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苗广豫表示,和父亲拥有高质量关系的孩子与从小缺乏父爱的孩子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安全感的获得。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父爱,他们会感觉到是被支持和爱护的,这种内在力量会帮助他们拥有健全的性格。这种安全感,是孩子认知行为、精神健康以及成年后亲密关系建立的根基。
而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他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少时患综合征的孩子,中学辍学率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可能性高出3倍。
问及宋先生是否清楚儿子性格缺陷产生的原因,宋先生称是自己平日疏忽,很少陪伴孩子,以至于发现问题后愧疚无比,只好寻求心理咨询。
小宇的妈妈谈到此事更是神情懊恼:“小宇一直很乖的,我平时对他倾注比较多,可没想到还是缺少了他爸爸对他的教育,现在父子俩关系就像地雷,一触就爆炸。”
苗广豫表示,造成爸爸们”失陪“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社会角色定位、教育经验缺乏以及精力剥夺三个方面。传统思想中固有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根深蒂固,做爸爸的潜意识遵循这种社会角色分配,把承担家庭责任放在第一位,通常扮演一个威严、有距离感的角色。这种“传统”的影响之下,爸爸们会直接学习自己的父辈,其实是将“男主内女主外”继续延续了。苗广豫引用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提出的“很多成年人都是巨婴”的概念,指出有的爸爸对于父亲这个角色还在适应当中,需要后天的认知和习得,与孩子一起成长。精力剥夺这一点,苗广豫表示,爸爸们将精力放在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上,主动或被动地缺席子女的成长,也是造成孩子“父爱缺失”的重要外因。
对于不能给予孩子足够关爱和互动的爸爸,苗广豫建议,首先要矫正自身存在的育儿认知偏差,可以参加一些自我成长的课程,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当爸爸的,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经常换位思考,让他们接收到‘指引’而非‘命令’,最好是跟孩子结成伙伴关系,给他们安全的感觉。”
苗广豫提醒,陪伴孩子的关键在质不在量。虽然我们提倡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但参与程度与“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并没有绝对的联系。“一些爸爸实在做不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腾出空闲的话,可以以五分钟为单位,五分钟内,放下工作放下手机,全身心投入跟孩子在一起。高品质的陪伴才是孩子需要的。”
同时,苗广豫提示爸爸要和妈妈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爸爸对待妈妈的方式,是孩子学习如何去爱一个人的最初模板。”苗广豫还建议妈妈们可以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鼓励和耐心,在育儿观上求同存异。当发觉孩子对待爸爸妈妈的态度有了明显的不对等时,要注意平衡父母的角色教育,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明星爸爸带娃上节目已经成了明星真人秀节目的一大亮点。做好爸爸难,当模范爸爸更不简单!公众视野中的好爸爸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来学学奶爸与萌娃们的相处智慧吧!
作为一个全能主持人,在工作上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不比普通爸爸少,但汪涵从未缺席过老婆的任何一次产检,跑上跑下的事也是他在做。儿子小沐沐出生后,吃辅食的勺子都是汪涵亲手制作的。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好习惯,汪涵亲自做了一个小书柜,让孩子在自己身边受熏陶。不到三岁的小沐沐已经会背很多唐诗了。
夏克立总是花很多时间陪伴女儿夏天,也为女儿制定可爱的规则:温暖的亲吻铃铛(铃声响就要亲吻摇铃人)养成了小姑娘爱笑不怕生的性格;做好孩子,才能做公主——想得到一条公主裙,那么就要做个好孩子。所以每当夏天欢喜地得到一条公主裙,就知道她又做了很多让人开心的事。
《爸爸去哪了》节目中黄磊教育女儿的方式获得很多观众的认同,被网友称为“教科书级别”的育儿经。他常在自己的微博上表达对女儿的爱,同时鼓励女儿用亲手制作的东西来表达爱意;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黄磊带着一家人在践行这个道理,他们的足迹遍布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孩子的眼界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变得宽阔;黄磊还会发挥自己的文人特长,和女儿用信件交流;同时主张从不强迫孩子做什么,而是问孩子自己喜欢做什么。
换位思考,平等相处是这位年轻爸爸的独特魅力。在《爸爸去哪儿》中,天天不愿意起床集合,张亮就开始扮演天天的样子,在床上打滚撒娇,再一个鲤鱼打挺,干脆利落地站起来,接着问天天:“假如你是村长,比较喜欢哪个小孩子?”角色互换后,能很直观形象地让孩子发现自己做得到底对不对,这比口头教育要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