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一元捐画”刷屏 互联网给公益带来了什么?

日期:[2017-09-14] 版次:[A04] 版名:[青视野]

近日,由腾讯公益发起的“小朋友画廊”活动刷屏朋友圈,参与者可用一元购画的形式对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进行捐助,仅半天时间,该活动募捐总额突破1500万。但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有匿名人士爆料其背后有投资商参与。虽然事后主办方及时发布声明进行澄清,但仍有人质疑善款的最终流向。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公益事业搭建更广阔的平台,但骗捐、诈捐事件的发生也频繁消耗公众的爱心和热情,互联网时代的公益事业应如何健康开展?怎样监管才能保证其规范性?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采写:本报记者 周司琪


公益事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近日,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些色彩亮丽、风格奇异的绘画作品刷屏,这个由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名为“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迅速成了最新公益“爆款”。其运行规则为,用户每购买一幅画作就相当于捐赠给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一元钱。参与者购买的画作由25位脑瘫和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的特殊人群创作,共有35幅。

自8月29日上线,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1500万的目标筹款数额,捐款人数超580万人次。“小朋友画廊”公益活动的成功体现出移动互联网对公益事业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类似“小朋友画廊”这类在移动端发起的公益众筹项目并不在少数。打开微信朋友圈或是公益类服务号,“35岁医学博士后身患肺癌,请您伸出援手”“阳光女孩顽抗白血病,希望社会爱心助力”等言辞恳切的筹款求助信息不时出现。点开求助信息就能看到其发布筹款原因、详细要求、目标金额、已筹金额等,捐助人可以在页面下方点击“帮助TA”进行捐款,还可以将募捐信息分享到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


网络让公益更便捷、影响力更大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个人捐助中的移动端用户高达85%左右。包括阿里、腾讯、百度等拥有超级流量入口的互联网企业,正让更多人“遇见”更好的公益慈善。据统计,新浪微公益自上线以来累计有超过5300万位爱心网友参与捐款、转发及关注公益项目。

移动互联网为公益事业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以及更多元的方式,录一段视频、跑一场步、拍一张照片都可能成为爱心的传递。

自从关注到微信运动中一个“捐赠步数”的功能后,许同学开始有意无意地多走路。“它就是靠计步来捐款的一项功能,每天走满10000步就可以通过捐赠的方式让支持企业捐出善款。”

虽然对大数人来说每天走满10000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许同学表示,她依旧会尽力去做。“虽然捐赠数额很小,但还是会有成就感,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做些什么。”

除了从点滴小事做公益,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的兴起也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更便捷的求助方式。与寻求传统公益组织的帮助相比,通过互联网公益众筹平台发起个人众筹的程序相对简单,求助者只需写明筹款项目、筹款金额,然后上传身份证、医院诊断证明、缴费单等相关证明,便可以发起求助项目,进行资金众筹。

一知名众筹平台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公益众筹打破了传统公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社交熟人关系为大病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随手公益的筹款渠道。”

曾经有过多次捐助经历的杨小姐称,如果在朋友圈看到相识人发布类似信息,她多会点进链接关注或是捐款。“熟人转发的信息,感觉可信度比较高,而且捐款数目不大,如果真得能帮到别人那也是件好事。”

据民政部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3家指定互联网信息募捐平台共为全国两百多家公募慈善组织及其合作机构发布募捐信息超过1万条,4.65亿次网民在线捐赠,虽然其捐赠额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但是总筹款额已超过7.5亿元。


诈捐、骗捐不断消耗公众信任度

网络让公益变得触手可及,它不仅大幅度提升了人们的参与度,也让公益门槛变低,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去年11月的“罗尔救女事件”就是互联网公益中的一起反面事件。

2016年11月,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微信文章刷爆朋友圈。在这篇文章内,深圳作家罗尔为5岁患白血病的女儿募集治疗款。

文章经传播后很快便募集到250多万元,但随后事件便出现反转,罗尔被网友指责隐藏房产和公司,罗一笑的医疗费和医保报销比例也被网友认为与实际情况不符。

事件最后,虽然赞赏资金原路退回,但公众的爱心和信任却已被消费。而这类“骗捐”“诈捐”事件并非个案。有媒体曾报道,一名女大学生为病母筹款6万余元,事后却在朋友圈晒“吃喝玩乐”,母亲病情进展、钱款花费明细、医疗账单等情况却基本不更新。“众筹平台的准入门槛很低,一些平台项目审核把关不严,为一些人利用公众同情心卖惨敛财提供了可能”,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法学院副院长杨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737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47.4%的受访者曾通过网络平台参与过捐款,但仅28.5%的受访者信任网络捐款中的慈善组织或募捐个人,62.4%的受访者担忧在网络募捐中存在诈捐、骗捐的潜在风险。


制定规范准则,提高准入门槛

按照我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只有“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非营利事业单位”可以依法接受捐赠,但网上众多募捐活动都是以私人、家庭或志愿者的名义进行,并不具备合法的募捐主体资格。

为了规范互联网募捐方式,今年8月1日,民政部官网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两项行业标准明确提出,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平台本身没有公开募捐资格。平台应明确告知用户及社会公众,个人求助、网络互助不属于慈善募捐,真实性由信息提供方负责。

杨东认为,除此之外还需提高专业能力,从技术层面堵住各类问题漏洞。相关部门也应提高平台的准入门槛。通过细化管理条例,来对入行资质、运营能力、技术配置、网络安全环境等方面综合考核,让这个行业在健康的环境下良性发展。

“网络募捐信息平台的建立,对整个慈善行业生态,应该是一种利好。”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说,募捐平台与慈善组织未来可以考虑共同开发高效便捷的募捐服务产品,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让公众的需求和体验得到最大化的满足。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