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流行谣言、新型诈骗 这些你都知道吗?

日期:[2017-07-13] 版次:[A04+05] 版名:[青调查]

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各类骗局、谣言也在网络肆起。棉花肉松、疫苗有害…… 2017 年上半年,各类匪夷所思的谣言在朋友圈传得火热,甚至引起恐慌。除此之外,诈骗这件“流行”的事似乎从未停止,骗术也经常“改头换面”反复出现在生活当中。

据某知名网络诈骗举报平台统计,2017 年的上半年共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诈骗举报10882 起,诈骗金额高达12668.5 万元,人均损失11641.7 元。银行卡、支付宝、扫二维码,中奖、送礼、冒充熟人,诈骗的手法不断翻新。

本期,我们就盘点上半年十大热门谣言以及几大新型诈骗手法,给市民们提个醒。

/ 本报记者 周司琪 实习记者 李小清

 

微信“砍价”0 元购 个人信息被“砍”走

“砍价得苹果6”“砍到0 元免费领”这样的“砍价”活动在微信中屡屡出现,里面的产品从百余元到几千的手机、电脑均有可能。殊不知,许多“砍价”链接真实目的是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用户最后不仅不会收到奖品,反而有可能被骗,市民李女士就曾中招。

早前,李女士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儿童驼背矫正器的“砍价”活动。“女儿长得高,但是因为习惯不好一直有些驼背,就想着参与活动试试。”随后,李女士将“砍价”链接转至朋友圈及各个群里,请求朋友帮忙砍价。当产品砍至0 元时,链接却打不开了。“一开始填了自己的电话以及收货地址,东西买不到是小事,泄露信息出现隐患才是真正担心的。”

有网友也表示,曾在帮朋友砍价时填写个人信息并关注对方的公众账号,结果没多久就收到诈骗短信。

警方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应当警惕需要输入个人信息的网页链接或者陌生人发送的图片、消息。需确认所登录的页面为官方渠道方可执行操作。尤其是连接免费Wi Fi 时,不要进行手机网银操作。此外,不要轻信低价商品促销等信息。对于显著低于正常价格的商品和服务,要注意信息甄别、慎重购买。

 

“货到付款”有猫腻 付钱即上当

    他们认为较为安全的一类付款方式,但这种方式也被诈骗分子盯上。市民王女士早前收到一个由“北京众泰4S 店”寄来的包裹,快递单上写着“众泰4S 店赠品”,但需货到付款。由于此前王女士确实购买了相应的汽车,背景信息基本吻合,以为真是4S 店寄来的汽车赠品便没有怀疑,向快递员支付了39 元“快递费”。但打开包裹后王女士却发现,寄来的是假的移动充值卡,经联系核实后,才发现4S 店从未寄过所谓“赠品”。

据了解,此类诈骗针对具有网购经历的网民,投递名目主要以“重要文件”“饰品”“洗漱用品”“赠品”为主,而实际的“货到付款”包裹中,往往只有假冒伪劣商品,有的甚至是几张废纸,成本极低,只要受骗者支付了“快递费”,骗子就稳赚不赔。因为这是有针对性地投递包裹,迷惑性很大。而被骗者即使发现了骗局,由于受骗数额小,也往往不会选择报警。

警方提醒:市民一旦接到需要货到付款的快递时,应先仔细核对信息及所寄物品,对于来历不明的快递一律拒收,以免上当。此外,消费者在网购以及办理业务时要增强保密意识,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在日常工作中,有关自己个人信息的快递单据等不要乱扔,应先撕毁或者涂黑再予以丢弃,以免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信管理局”找你 转钱才能解决问题?

近期,广州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接到大量群众报警举报,称接到冒充“通信管理局”工作人员的诈骗电话。

骗子谎称事主名下的电话号码发送大量违法短信、垃圾短信,事主否认后骗子便要求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以证“清白”,随后将电话转到所谓的“公安机关”,再由假冒警察指引事主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转账,最终事主被骗造成经济损失! L 女士就遇上这样的骗局,被骗子电话遥控转账,损失70多万元。在这起诈骗里,对方准确说出事主的身份信息以及个人照片以增加事主信任。此外,行骗也并非一次完成,而是采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事主放松警惕。

警方提醒:类似的诈骗名目还有很多,如冒充运营商称电话欠费、冒充银行称事主名

下有多张信用卡大量透支、冒充公安局称事主涉嫌拐卖儿童或洗黑钱等。无论骗子如何换外套、换名目,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会将电话转接到所谓的“公检法机关”,要求事主自证清白、说明情况,将资金转到所谓的“安全账号”、“资金审查账号”等,达到骗取钱财的不法目的。

凡是接到陌生电话, 要求你做电话笔录,要你必须开通网银 ,要求你保密不能对任何人说, 不能挂断电话,要你查看网页上的“通缉令”、“逮捕令” ,要求你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或进行“资金审查” 等都是骗子。接到这些电话,直接挂断,并立即拨打110 报警。

 

免费“清粉”扫二维码 存在盗取风险

随着微信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围绕微信展开的诈骗也层出不穷,”免费清理粉丝”就是其中一种。

近日,有微信用户收到“免费帮你清理微信僵尸粉”的信息,点击链接并关注相关公众号后,对方会对清理步骤做简单介绍或发送教程视频,查看步骤后,需要用户回复确认是否清理。待微信用户确认清理后,客服会发送一个临时二维码。而此二维码不能直接识别,需要将它发送至其他手机或用其他手机拍照,再进行识别。

一旦用户识别二维码,用户的手机就会收到电脑登录手机微信的确认界面,如果用户确认登录后,对方的电脑可以直接登录用户的微信,对方可以用用户的微信开始群发消息,筛选僵尸好友。

专家提醒:360 安全专家说,用这种方法“清粉”风险非常大,因为“清理僵尸粉”信

息中的链接,很有可能是手机病毒,用户点击之后微信号可能被盗。如果你的微信绑定了银行卡,在点击链接时,一旦黑客破解了你的支付密码,就能盗取你的钱财。

此外,如果骗子以“清粉”为由在电脑上登录你的微信,就可以用你的微信号以生病、出车祸、急用钱等为由向你的朋友群发信息进行诈骗。

 

捡到“银行卡” 支付滞纳金就可自由存取?

路上捡到一张带密码的银行卡,你会怎么办?小心,这有可能是骗局。近日,有一类新型骗局正在“流行”。在路上捡到一个信封,打开看里面有银行卡和密码。当你心动找ATM 取款机查看时会发现密码正确,并且有很大的一笔余额。如果心生贪念想取钱,自动提款机会显示“不予承兑”,当你打信封上开户行的电话时,对方会回复你需要缴纳一定费用滞纳金,然后便可以自由存取了。但当你转钱时,银行卡仍然显示“不予承兑”,此时,你便已经上当。

警方提醒:骗子通过银行卡复制器复制出伪卡,伪卡的磁条信息是使用之前办理的真实未激活的信用卡,而捡到卡的人一旦对卡内余额心动,按照要求支付滞纳金, 打过去的钱就会收进骗子的口袋。

此外,还有很多不法分子通过伪基站冒用法院、银行、公安等电话,打电话或发短信, 称需要交纳某某款项,市民遇到此类诈骗应先拨打相关部门的电话或到办公地现场求证。

 

 

2017上半年朋友圈十大谣言,你躺枪了吗?

谣言:肉松面包上的肉松是棉花做的、大米是塑料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

真相:

肉松的本质是肌肉纤维,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入口一咬就会融化,口感松软。而棉花的本质是植物纤维,主要成分为纤维素,是一种不可溶的纤维,不易嚼烂。再生塑料颗粒的均价为每千克10 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过5 元,塑料颗粒的成本比大米贵。

专家表示,紫菜的韧性远远低于黑色塑料袋。视频制作人员的真实目的是通过散布谣言实施敲诈勒索,相关涉案人员也已陆续被抓获。

 

谣言:低钠盐是“送命盐”。

真相:

肾功能已恶化或已出现肾功能减退的患者,在服用了排钠保钾这类利尿剂,同时又吃了低钠的盐,双重原因叠加在一起,是会令病人出现高钾血症。健康人群没必要担心。

 

谣言:疫苗危害巨大,接种不如得病。

真相:

疫苗人是类历史上效价比最高、安全性最佳的公共卫生防控手段之一!疫苗的作用是将灭活的保留抗原的病毒植入人体,使细胞产生针对此病毒的抗体,这样,一旦以后感染了同一病毒,细胞便能直接杀死病毒。

 

谣言:摸多了购物小票会致癌。

真相:

使用热敏纸的购物小票中的确含有双酚A。双酚A 属低毒性化学物质,在常温下,它是很稳定的。但达到一定剂量后,有导致内分泌失调等健康问题的隐患。大家平时接触小票后要勤洗手,出汗或手上有伤时尽量少接触。

 

谣言:儿童喝饮料易导致白血病。

真相:

许多因素被认为和白血病发生有关,但人类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目前在白血病的发病原因方面,仍然认为与感染,放射因素,化学因素,遗传因素有关。

 

谣言:虾头里面有两条白线,其实是白色寄生虫。

真相:

虾头的两条白线并不是寄生虫,而是雄虾的精巢。它们总是1 对同时出现,虾的生殖腺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完全可以食用。视频制作者称视频里的虾为南美对虾,实际上,目前尚未在南美对虾里发现过肝吸虫。

 

谣言:黑暗中看手机会导致失明。

真相:

专家表示,该说法并不准确,而且缺乏科学依据,手机上的光还不足以引起失明,但看手机时间过长会造成用眼过度,对视力产生一定影响。

 

谣言:不带医保卡,看病要交服务费。

真相:

社保局辟谣:目前并没有收到相关文件,更没有谣言中所说的医保政策。如有最新政策和业务调整,有关部门会第一时间通过官方门户网站、官方公号和微博等官方权威渠道公开发布,希望大家切勿盲目相信和传播网上不实言论,参保人如遇到医保政策方面问题,可拨打人社热线12333 或前往当地社保机构进行咨询。

 

谣言:小孩溺水只要不超一小时,用“倒背法”可以救活。

真相:

相关人民医院急救科医生表示,这种方法没有科学依据,不应该提倡。

 

谣言:放在汽车后备箱的水喝了会致癌。

真相: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蒋平平教授表示:当温度小于120℃时,矿泉水瓶PET 材料是十分安全的。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