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青年也过儿童节 莫让心理亦“冻龄”

日期:[2017-06-01]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这个本该属于儿童的节日近年来却得到不少青年人的青睐,纷纷喊着要“过节”。有人说这是童真的表现,有人却认为这是“巨婴”思维的体现,而在近期的《变形计》中,16岁的刘思琦“吃饭要二姨喂,穿衣要妈妈伺候,脚趾甲要姑姑给剪”,这被无数观众嘲笑的同时,也掀起人们对于“巨婴”的探讨。

而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应天真、无邪,享受童年快乐的孩童们却过早“成人化”并被称赞为“懂事、听话”。一边是青年人感叹着不想长大,另一边孩童却出奇早熟,他们如同城里和城外的两类人,期望着哪天能去到对方的领域。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周司琪

 

孩童渐趋成人化,青年却变“巨婴”?

早前,心理学家武志红所写的《巨婴国》引起一片哗然。在他看来,中国人的心理年龄只有6个月,“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

“中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用表面完整来逃避破碎心灵——逼婚的深层逻辑”“卓越强迫:不优秀,不配活”……这些让青年焦虑的话题,在武志红看来,都能以“巨婴”理论解释。

巨婴,国外心理学家称其为Big BabiesKing/Queen Babies,前者强调巨婴幼稚化的一面,后者则强调巨婴自大、自恋的一面。

不少青年有“巨婴”行为,然而孩童的成人感却愈发强烈,稚气未脱的孩子们说起成人话题来头头是道,言语间也显露出不符合年龄的成熟,这样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曾提出“媒介即隐喻”理论的著名媒介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写道,“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而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天平两端:成熟与稚嫩的“拉锯”


儿童成人化:明白世间情与爱 成人话题全都懂

大幅度扭臀、张开腿深蹲……看完妹妹涵涵即将在学校表演的舞蹈后,张小姐显得很是吃惊。“我不明白小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性感的韩国舞曲来作演出节目。”更让张小姐吃惊的是,涵涵对于这类舞蹈的“暗示”意识也很清楚,“她自己说这类舞蹈很‘色情’。”

今年12 岁的涵涵就读于某小学五年级,据她叙述,这支舞蹈由班里一名女同学挑选,原因竟然是够“刺激”。“她说这舞蹈跳起来很大胆、很性感,在学校晚会上肯定会引起轰动。”涵涵解释道,“其实我是不太想学的,因为它的动作看起来很‘色情’。”

事实上,从孩童嘴里听到这些不符合其年龄段的表达已不是新鲜事。涵涵坦言称,班上比自己成熟的孩子还很多,他们平日聊天的话题也颇为“成人化”。“谁和谁又偷偷恋爱啦,谁在背后打朋友小报告,谁又和谁勾心斗角,跟演电视剧一样。”涵涵摆手摇头,“我很烦这些的人和事,我觉得他们很幼稚。”

听到涵涵聊起这些时,其姐姐张小姐显得很无奈,涵涵的懂事以及其同学的“套路深”让她觉得自己小时候太单纯,“以前会觉得小孩子不懂事,都是瞎说,但是和我妹深聊了以后发现她对爱情、社会关系这些成人话题是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甚至比一些成人更有见解。”张小姐称,她妹妹从三年级开始就不玩娃娃,不看动画片了,“很有想法,很独立,完全就是个小大人。”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都希望宝宝快快长大。但如今,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早熟问题却让家长头疼,特别是心理早熟常被忽视,个别家长甚至自以为是孩子聪明、情商高的表现。

据了解,外因和内因导致了儿童早熟。育婴专家刘薇表示,外因在于我国10 岁以下小网民比例达到0.9%,大约300 万人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现在的孩子缺乏同伴,孩子只能从网络等途径寻求交流。网络社交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加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辨别能力差,好奇心强,很容易受网络信息影响。还有很多电视节目中充斥着不良信息,加速了孩子的心理早熟。至于内因,刘薇认为家长要负起最大责任,“过去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但管教孩子的时间更多,也更严厉。现在家长重视家庭教育,舍得花钱,但恰恰最重要的陪伴却减少了,很多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不了解他们平时的心理变化。”刘薇称。

儿童早熟,喜忧参半。刘薇表示,智力发展依靠大量的信息刺激,现代孩子的平均智力水平远超上一代人。但早熟让孩子失去应有的童真和童趣,过早失去了以孩童视角观察世界的机会,丧失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她建议,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不要急于求成,要顺其自然。更不要为了炫耀而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给孩子选择书籍时,应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心理特点的儿童读物;对孩子看电视和上网要有一定监督,一般可将时间控制在1 小时以内,不要随便把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冲突矛盾跟孩子说。

 

“巨婴”青年:生活不能自理 凡事他人决定

原本纯真的孩童趋向成人化,原本应该成熟的成人却活得更像个巨婴。事无巨细要问妈,有事没事就回家。这是小惠(化名)的朋友对她的评价,对此她显得很坦然。今年24 岁的小惠有一个口头禅——我还是个宝宝。

小惠是独生子女,也是广州本地人,两年前从广州某大学毕业后进入母亲安排的单位做行政工作,赚得不多却很悠闲。

因为不喜欢听父母的唠叨,小惠毕业后就搬出来独自居住,但是每个周末她都会回家住两天,和父母汇报一周的工作、生活情况。有时会把那些需要手洗的衣服带回家让我妈帮着洗,因为我自己洗不干净。

小惠表示,这样的事情已经持续很多年,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从未间断,自己也从未离开父母真正独立生活过,几乎是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小惠坦言。

除了生活方面依赖父母,小惠在其他方面也十分依赖他人,几乎不能自行做决策是朋友对小惠最多的评价。不管是出门吃饭这些芝麻小的事还是工作上需要做决断,小惠都会询问身边的朋友或父母,让他们帮其做决定。我会犹豫、纠结,不太能判断对错,与其自己费力纠结,不如让别人帮我做决定。

对于自己这样的行为,小惠并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 在她看来,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活得轻松一些,单纯一些。我朋友很多,他们说跟我相处起来不费劲,因为我没太多想法和要求,让他们觉得很轻松。

 

专家解读:莫让心理“冻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周围,确实出现了年龄错位的现象。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何超燕看来,年龄错位产生根源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进步。现在我们进入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光纤每秒传输1900 张光碟,1 亿5 千通电话。我们每天传输手机简讯数量已经超越了全世界的人口总数。对于正在读大学的学生来说,他们近年学到的知识和信息,有可能在如今小学三年级的小学生心中就已经全部过时。何超燕认为,年龄错位现象有可能会导致某些青年赶不上时代步伐,继而被淘汰。她同时建议,唯有适应环境、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走出巨婴的怪圈。

资深媒体人魏哲哲表示,平时留意身边的人,会发现那些带着冻龄心理生活的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独立性,失去的不仅是与家人相处的健康关系,更重要的是放弃了一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不久前,有一档电视综艺节目《中国式相亲》的节目设置引发争议:节目采取带父母相亲的形式,由父母来决定自己的子女要不要跟相亲对象牵手。争议点就在于,面对婚姻这样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当事者本人居然被置身事外,这样的决定都要父母来做,谁能对他的人生负责呢?魏哲哲称。

魏哲哲认为,独立能力是人生的基础。儿女一方无负担地不客气,父母一方无意识地不拒绝,巨婴症折射的成年人独立性欠缺也是当下我国代际关系亚健康问题的反映。亲情固然温暖,但也需要有正确的表达方式。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何,直接关系下一代的习惯延续和心理成长。持有平等和尊重的姿态,远比强调父母权威或者包办式的培养,更能增添孩子积极的人生力量。

作为一名成年人,唯有拒绝心理上的‘冻龄’,遵循磨砺成长的法则,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对于成年人来说,更要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意识,面对选择不依赖,与人相处包容和理解,不过分干涉他人,同时对于别人的过分干涉温和而坚定地拒绝。魏哲哲称。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