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5.12”国际护士节:向生命的“摆渡人”致敬

日期:[2017-05-11]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每次出车,医护人员都要背上必备急救用品

当救护车闪着警示灯开进医院,早已待命的医护人员便迅速而有序地开始诊疗工作……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急诊科医护人员则是这场战役中的先锋部队。面对未知的一切,他们时刻准备着与时间赛跑,与死神争斗。他们尽自己的全力,守护患者的生命。

电影《摆渡人》呈现了城市里超级英雄的形象,“摆渡人”的职责是把人从痛苦中解救出来。而在我们身边,也有这么一群人从不对需要帮助的人说拒绝,只要你“预约摆渡”,刀山火海都会“使命必达”,他们是急救医护人员。明天512日是国际护士节,记者走进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医附一医院)急诊科,了解这群生命的“摆渡人”的日常与青春故事。

采写:本报记者周司琪通讯员韩文青摄影:黄宇帆

 

面对“未知”的一切时刻准备与时间赛跑

凌晨的珠江沿岸褪去白日的喧嚣慢慢回归宁静,一辆120救护车闪着蓝色警报灯在沿江路上呼啸而过,最后停在广医附一医院急诊大门前,这让正在忙碌的急诊科护士长苏湘芬心里咯噔了一下,“又有急救病人了”苏湘芬下意识反应道。

这次送来的病人是一位气促的77岁男病患,虽然呼吸急促,但病人神志清醒。但当苏湘芬和其他医护人员进行过床交接时,病人突然意识不清、大动脉搏动消失。有着20多年急诊工作经验的苏湘芬当下立判,给病人上球囊辅助通气,并进行胸外按压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术。8分钟后,病人恢复自主心跳转入急诊监护室,所有人才算松了一口气,再次回到原先的工作岗位上。

在众人沉入梦乡时,急诊科的工作才进入最忙的阶段。他们不知道下一个病人会是什么状况,也不确定同样的“战斗”何时才会打响,他们只能时刻绷紧脑内的神经。在奔忙中,有的患者从急诊室健康地走出,有的转入住院病房,也有的生命在此画上句号。但无论如何,医护人员一刻都不能松懈,急诊科真正意义上诠释了“时间就是生命”,他们时刻与死神赛跑,分秒必争。

 

急救,一场与死神拉锯的战役


急诊室中忙碌的医护人员。



每天在岗步数超2万突发成常规

苏湘芬所在的广医附一医院急诊科位于医院一楼,这里几乎是整个医院最忙碌的部门。科室设有分诊台、留观室、抢救室等,急诊科的护士们需要不停地穿梭其间,照看各类病人,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护理。

当下正是流感病高发时期,加上春夏季节出现呼吸道疾病的概率上升,广医附一的急诊科总是人满为患。“科室19张床位,病人多的时候,走廊车床、隔离室、板凳上,能坐的地方都会利用起来。”苏湘芬数道,“别说吃饭,有时候水都可能顾不上喝一口,病人有问题要迅速反应,听到出车的警铃放下碗筷就走。”苏湘芬称,在护士的手机记步器里,上班时间走路的步数多在2万步左右。

除了高强度的工作量,急诊科每天都可能接收各类不同的病例。“剪刀插到脑袋里、剑插大腿、钢筋插眼睛、屁股长蛆……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遇不到。”区护士长张树增感慨。

一次,上夜班的张树增接收了一名因打架斗殴需要进行缝合的病患,在处理过程中又收来另一医院转病人的电话。“也是打架斗殴,我当时心里就猜想,哪里这么巧,这会不会是打架的双方。”当另一方病人送来时,张树增留意起双方的举动并迅速肯定自己的想法。“双方都有好几个人,碰面的时候眼神一看就不对,还有人跑出去打电话似乎是要叫人。我立马喊保安做好准备,并打120让他们将送来的一方带走。”

想起那时的场景,张树增还有些唏嘘,“如果当时没有警惕,后果不堪设想。”张树增认真道,“急诊科真的一点马虎都不能有,凡事都要谨慎,所有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看护自己的病患。”

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役的先锋部队,最危险、最繁重、最急、最复杂的问题都要冲在前。“对个人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要求会更严,护士要一专多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都要强。”苏湘芬笑着表示,医院妙手护士的评选都会急诊科内挑选。

 

身体、心理素质全提升突发事件前处变不惊

30岁的张树增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护理专业,他是该校该专业的第一批男同学,整个专业150人,男生只占17个。说起为什么选择这个女性居多的专业,张树增称完全是歪打正着。“当时就是想读这所学校,进来后被调到护理系,想着那就读吧。”虽然是调配专业,但张树增从未想过随便对待。大学在医院实习时,因为打针技术过硬,还被病人多次“钦点”。“病人就指定要我去给他打针,换别人不行。”这样的肯定给了张树增很大的鼓励,也成为他一直坚持的动力。

毕业后,张树增进入急诊科,因为一线医护人员需要随120救护车出诊,搬抬仪器甚至是处理纠纷,男性的优势在这里得以很好地发挥。此外,因为时刻需要面对各类突发情况,张树增的应急能力、急救知识得到很好地锻炼和提升。

这些能力甚至在生活中也得以发挥作用。这些能力甚至在生活中也得以发挥作用。有次,妻子和孩子在家中玩耍时,张树增突然听到老婆尖锐的呼叫他的名字,他冲过去一看发现小孩脸色发紫。“我想起她近期有咳嗽的情况,猜测她应该痰卡喉咙了,便立刻将她翻过来,拍她的背将痰拍出来,孩子立马就恢复了。”张树增表示,工作中频繁处理各类应急事件,锻炼了他处变不惊的能力。

同样在急诊科得到锻炼的还有前年刚毕业的王璐,今年25岁的她在前往多个科室实习后毅然选择进入急诊科。性格稳重、做事麻利,这是王璐对自己评判,她认为自己很适合在急诊科工作。

刚进来半年时,急诊科接收了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王璐正准备为其插尿管时,病人突然呕血,那是王璐见过消化道出血最多的一个病人。“当时有点愣,有些紧张,不过医生迅速反应过来,喊来其他同事进行抢救。”

那次后,王璐学会总结经验,每遇到一个未见过的病例,她都会下班后对其进行重新梳理记录,“想想以后应该怎样去处理,怎样进一步改善、提升。”急诊科工作的紧凑性以及充实感,让王璐在短短的两年里迅速成长。

护士正为病患做检查。

 

耐心对待每一位病患专业服务是原则

在医院,每天都有生离死别正在上演,在急诊科,这样的情况更常发生。医护人员们随救护车赶到现场,等待他们的或许是已经逝去的生命。“高空坠落死亡,现场不可谓不惨。原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狠狠地摔在地上。肢体可能断了,脑袋可能裂了,内脏可能挤出来了,死的不能再死了都,大家都不敢看,我们其实也不敢看,但我们是急诊医护人员,这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得忍着怕,上前去确认对方是否真的死亡,完成后续工作。”张树增淡然地说道。在部分人眼里,医护人员面对生死总是显得过于冷漠,但张树增却说并非如此。实际上,挽救不回生命时他们也会有挫败感,看到生老病死也会感伤,只因为穿上医服,作为专业人士的他不能让这种情绪过久停留在心里。“穿上医服你就代表着专业,不能让情绪影响到工作,要很迅速地对问题进行判断、处理,这才是最负责的方式。”

此外,因为进急诊科的病患多数情况紧急,病人家属的情绪也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吵闹、责骂的情况不时发生。“有些人会理直气壮地喊,‘我来急诊就是要急!’”苏湘芬无奈地说道。“其实所有的病患我们都会分级,按着轻重缓急来进行协调处理。”尽管有专业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但急诊科医护人员偶尔还是会遭到不理智家属的偏见。尽管如此,每次科室进新人,苏湘芬和张增树都反复跟他们强调要耐心对待病患。“急诊科的人要拥有非常强大的内心,放下一些自尊,凡事以病人为主、为先。”张树增反复说道。

急诊科的病患也常给医护人员带来感动。早前接诊的77岁男病患在出院当天,开心地向急诊科护士比起“胜利”的手势,在感谢他们悉心照料的同时流露出不舍,这让苏湘芬他们很感动,“急诊科来来去去很忙,大多数人可能不记得我们,这都不重要,只要病人能顺利康复就是我们最欣慰的事。”

一直以来,我国护士护士事业发展都面临挑战。据2016年数据显示,广州市拥有执业(助理)医师4.25万人,注册护士5.50万人,按医护比12配置标准核算,应有护士8.50万,缺口额达3万。为发展我国护士事业,去年11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护理事业应达到几个目标,包括护士队伍的数量、素质、能力基本能够适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向纵深开展;护理管理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老年护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