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课题成果近日发布:广州青年择业以兴趣为主 择偶注重“郎才女貌”
日期:[2017-03-02] 版次:[A04+05] 版名:[青调查]近日,团市委发布了由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组织编写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课题研究成果。研究以穗港澳地区15-34岁常住青年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配额抽样的方式,在穗港澳地区共发放24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219份。
记者了解到,《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16》是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首次以青年价值观为主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首次对广州、香港、澳门地区青年价值观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为了更生动呈现现实中青年的职业观、择偶观、幸福感等状况及需求,记者采访了若干名穗港青年,了解他们的真实诉求。
采写:本报记者 龙金莲 周司琪 通讯员 吴小晋、刘思贤、孙慧
对于选择工作,你考虑得更多的是什么?对应届毕业生宋琦来说,个人发展空间的大小更为重要。
在广州某大学就读中文专业的宋琦是家中独女,因为家境较为殷实,对于自己的工作,父母的期望并不高,“只要能养活自己就好。”宋琦表示,这让她在选择工作时不会太顾及薪资问题,更多地会考虑这份工作自己是否喜欢,个人成长、发展空间能有多大。
大二那年暑期,宋琦在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实习生,平日除了帮编辑找找题材就再无其他。“感觉就是去混了个比较体面的实习证明。”因为这一原因,大三时,她选择去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做实习生。同样的职位,她发现自己能做的有更多。“他们把我当正式员工用,要求我迅速上手,从选题到内容编辑再到推送,我都深度参与了。”因此在目前的求职阶段,她更偏好规模小但活力更强的企业,学习机会更多,个人发展空间更大。
而目前正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文职工作的90后青年汤益则打算研究生毕业后在澳大利亚开一家中餐馆。汤益去年本科毕业后到南澳大学就读研究生,目前通过休学参加工作的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我发现澳大利亚很多中餐馆又贵又难吃,而我自己又很喜欢烹饪,开一家中餐馆是我的兴趣和目标”,汤益说这是他毕业后的打算,不知道能否成功,但他会尝试。
据研究结果显示,穗港澳青年择业时均以个人兴趣为主,在职业中强调自我价值,重视自我发展。六成以上的广州青年择业时会考虑“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能否发挥个人才能”。
穗港澳研究所研究员表示,从横向比较来看,广州青年比港澳青年更加注重“工作是否能提供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以及“工作地点与家庭住址的距离”。
汤益是一个十分独立的青年,对于未来他目标感强,行动力高,而谈及幸福感时,他说:“未来有值得去追求的事物,而且能通过自己努力后得到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幸福。”他认为,身体健康、家庭美满是最重要的,但物质基础也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数据显示,在对“幸福生活主要标准”的选择上,三地青年都把“身体健康”排在了第一位。对于排名第二的标准,广州、澳门两地认为是“家庭生活美满”,而香港青年则选择了“事业有成”,由此不难看出,香港青年对事业和成功的追求欲望强烈。
通过比较研究员发现,香港青年的幸福标准更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选择比例在10%以上的标准有4个,而穗、澳青年则分别只有2个。这种对幸福生活标准的多元取向,能使青年对幸福的寄望不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少数方面,对幸福感的增强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成功是每个人的渴望,对于如何获得成功,研究发现,“个人努力造就人生成功”成为穗港澳青年普遍恪守的信条。近半数的广州青年认为“个人努力”是造就人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选择此项的港澳青年也占大比数。
在个人努力之外,广州青年认为“个人才能”“人际关系”也是造就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11.2%的广州青年认为是造就人生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个人学历方面,三地青年普遍不看好学历对人生成功的作用,认可“学历是造就人生成功重要因素”的广州青年只占0.9%,香港青年只占3.2%,澳门青年只占2.1%。
此外,在社会信任度水平方面,研究发现,“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本人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等个人资本对三地青年的社会信任度有较大的影响。研究员表示,“80后”相对于“90后”来说,社会经历更加的丰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社会信任度更高。
愿意做志愿服务工作的人数已经成为一个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晴雨表。当下,越来越多的年青人积极加入志愿者行列,并成为志愿者队伍的主力。
从大一时抱着好奇尝试的心态参与春运铁路志愿服务到现在,肖婕妤已连续三年参加春运志愿活动。对于这三年的体会,她用“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来形容。“不断帮助别人同时,也会让自己心里感受到舒服和喜悦。所以我才想把这样一份内心的喜悦一直延续下去。”
据调查显示,穗、港、澳三地的青年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很高,超过九成的青年都曾经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志愿行动,可见,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常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闲暇安排。
大一那年,肖婕妤在铁路部售票岗位做志愿服务,有过值夜班的经历。那时,即使是深夜,也还是会看到很多要回家的人在火车站等待,或是不断到售票窗口询问是否有票。
“曾遇到过一个大叔,我已反复告诉他,他要坐的那趟车没票,但大叔不死心,从凌晨3点开始,时不时就过来问。”肖婕妤称,最开始自己是有点不耐烦的,但是看着对方焦急的样子,她的心慢慢软下来。“6点多时,帮他刷到了一张票,他接过票的时候,眼里泛起了泪花。”肖婕妤说,正是这样一份简单的感动和旅客给予她的温暖与肯定,让她愿意并坚持参与到志愿者活动中。
调查数据显示,超六成的穗、港、澳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是因“对他人的同情或怜悯”“对社会的回报”“自我实现的需要”。可见,三地青年参加志愿服务首要原因是“出于关爱他人、关怀社会”,根据西方学者对志愿服务动机的解释之一,认为志愿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的表达,这说明志愿行动已成为青年人表达或者实践个人价值的方式。
在肖婕妤看来,志愿者,归结到最后,就是“快乐”两个字。“就像我们学校倡导的‘我志愿,我快乐’。我们不求什么,只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别人。”
房子、车子、外貌、人品,在找对象过程中,你更看中什么?据此次报告显示,性格、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是三地青年在择偶时首先考虑的因素。
“钱可以慢慢赚,但人的长相、三观却不那么容易改。”正奔波在相亲路上的重树说道。从去年步入27后,重树就开始了她的相亲之路,长得顺眼是她接受相亲的第一标准。
重树坦然地承认自己是一个“颜狗”并从不觉得不妥,她甚至表示,周边很多朋友都是“外貌协会”。“不是一定要对方长得多帅、多漂亮,而是要顺眼,至于什么才叫顺眼,那各人标准就不一样了。”
报告显示,广州青年还表现出对“郎才女貌”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认同。男性更偏爱容貌姣好、温柔贤惠、善操家务的异性。研究员认为,这种重“颜值”的择偶观念变化可能是当下青少年流行文化影响的产物。近年来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现了迅猛的发展,电视选秀节目成风,青年偶像辈出,“小鲜肉”“整容”等受热议,人们似乎越来越感受到“外在美”带来的冲击。
与此同时,广州女性则较关注“择偶对象的才能”和“健康状况”,这实际上反映了对潜在婚姻对象社会经济地位的期望。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传统“男高女低”观念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广州青年比港澳青年更自信,女性比男性更有把握。研究员认为,这与当代社会发展及女性主义崛起等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相关,同时,受访对象均为35岁以下女性,此时女青年正处于人生最丰盛时期之一,自信、自尊及自控力高,也易于理解。
另一个有趣的数据是,对于“最不能掌控生活的年龄”,广州和澳门青年认为是“20岁以下”这一求学期,香港青年则认为是“30岁以上,人生迈入职场合后”。
“其实这不难理解,近年来香港的经济环境受到挑战,社会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房价物价涨幅很大,这令不少青年对未来感到不安。”汤益告诉记者,年龄越长需要考虑的也越多,步入职场后要面临置业、家庭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牵绊都会让他觉得对生活的掌控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