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传统红包回归? 过个更有年味的春节

日期:[2017-01-12] 版次:[A11] 版名:[青潮流]

春节临近,不少上班族已收到年终“红包”,正开始期待鸡年春节红包雨。然而,日前“微信之父”张小龙公开表示微信“摇一摇”红包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17年春节不再有微信红包的营销活动,消息一出,很快刷爆朋友圈。微信退出“红包大战”在呼唤什么?张小龙多次公开表态,希望用户不要沉迷微信,多花点时间陪伴家人,如此看来不搞“红包大战”符合其理念。今年春节,“线下”传统红包会让春节更有年味吗?其在青年中又有着怎样的难忘记忆和情结?

采写:本报记者 龙金莲实习记者 王琪

 

回顾:微信红包有多火?

微信红包最早出现在 2014年,一经推出就有 500万人参与。2015年更是达到了新高度,据微信方面数据显示,2015年除夕夜,微信红包的收发数据为10亿,到2016年除夕微信红包总量就达到49.8亿个,增长了将近5倍。2016年开始,参与的人数达到了 516亿,覆盖全国75%的网络用户。相关数据显示,90后是红包主力,但高年龄参与者也不在少数,并且年龄层分布越来越均匀,其中60年代前发红包的数量也达到了 0.96亿次。

“我爷爷将近70岁,去年暑假在表哥的指引下学会了使用微信,结果很快就学会了在亲友群里抢红包。今年元旦还给我发了一个新年红包呢!”90后女大学生小别说。

抢红包早已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很多父母辈甚至祖父母辈也加入了节假日的抢红包大军。亲人相见,刚聊上几句,就匆忙拿起手机;爸妈在厨房中忙碌,子女却在埋头点击手机屏幕……“红包大战”成为全民狂欢,但似乎与春节欢聚的应有之义渐行渐远。

 

反思:红包抢到了 时间不见了

90后大学生小王回忆起去年春节期间的抢红包经历,表示自己有点疯狂,“特地在大年三十下午拉了一个微信群专门用来发抢红包,我们一直玩到零点钟声过后才尽兴。”但现在想起来,她觉得有点遗憾,“仔细想想其实也挺没意思的,当天年夜饭也没好好和家人吃,第二天眼睛疼,人也没精神,难得的春节假期就这么快没了。”

广州韦志中心理机构咨询师李斌分析,青年群体之所以热衷微信抢红包等游

戏,主要是因为这种互联网的产品设计迎合了现代人对娱乐、社交的诸多心理需求。“首先抢红包这样的行为,在青年群体里就是一种娱乐游戏,撩动青年人的好奇心;其次它也是一种快捷的社交方式,青年人在其中容易得到社交认同感,增强了社群互动。”

同时李斌也指出,沉迷抢红包活动会抑制和阻碍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最终会导致“能红包解决的,尽量不说话”的困局,让原本的春节团聚变了味道。

 

回归:陪伴是最走心的告白

“尽管近几年抢红包很火,我也会在朋友群里参与,但其实我却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形式化的过节活动。”在广州读书工作五年多的大连姑娘小张告诉记者,因为自己的父母都不是很会玩微信,也不会参与线上抢红包活动,所以在难得的春节假期,回到老家自己更愿意和亲人一起准备丰盛年夜饭、唠唠嗑,更温馨舒坦。

李斌在采访中也表示,家庭才是最值得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人去经营的。青年人应该作为主导角色,多去组织和融入家庭聚会,多与家人正确沟通,真切地表情达意。同时父母也应该适当转变社会观念,理解并接纳现在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淡化线上“红包大战”,真正与家人朋友团聚,体验并活跃原本的过年节目,也许是最本真“走心”,也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过年方式。

 

传统红包:从南到北 各地红包礼节大不同

广州作为一个外来人口集聚地,汇集了五湖四海的众多奋斗青年,关于他们家乡的红包礼节和广州有什么不同呢?有趣又多样的过年红包礼节文化为你“打包”一一道来。

 

广州:“利是”重在好彩头 金额不讲多和少

红包,在广州又称“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都会互派红包,又叫“逗利是”,金额从510 100元不等,意在讨取新年好彩头。

在土生土长的 80后广州人刘女士记忆里,还是小时候的年味更足一些,“那个年代可能物资匮乏,资讯也不太发达,和家人一起看看春晚,过年再收到一个红包,就会开心得不得了。但现在生活节奏快了,即使过年还是聚会,可能更多地是各看各的手机,有时候亲友群里会抢个红包,总还是觉得过年似乎没有以前那么有乐趣了。”

但她也表示在老广家庭,有些传统年俗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家里摆放一盆金黄灿烂的年桔,再挂上密密麻麻的红包,寓意招财进宝、吉祥如意。

 

广西:过年不止红包 串门走亲传统年货少不了

对于广州人的红包文化,已经在广州工作了九个年头的广西青年海波以“欢乐”两字概括,“每年春节期间都会收到一大堆红包,只要你没结婚,尽管四五十岁都有红包拿,朋友间、上下属、甚至是客户间都会给,十分热闹开心。”这也是海波在广西桂林老家“享受”不到的待遇,海波告诉记者在老家只要工作后就得给年龄比自己小的亲戚或朋友的孩子包红包,金额在20-200元不等。

海波回忆起儿时,过年会收到父母的两个红包,“一个在除夕当晚给,一个在初一早上给,属于开门红包,都是寓意吉利。”而拜年走亲戚则是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年味,“回农村走亲时,自家制作的花生、番薯干、腊肉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传统年货,更多的是心意。”

 

湖北湖南:红包数额越大越有面

来自湖北的汪女士说,她来到广州工作将近 10年,渐渐习惯了这座城市的生活节奏和文化风俗。据她介绍,老家的春节红包习俗和广州大有不同,在湖北湖南等中部地区,春节红包除了只在亲戚家人间派送以外,派送的金额还讲究不小,金额多少反映家庭生活条件,给少了会觉得在亲戚间丢了自家脸面。

“给发的红包数越多,亲戚也会越高兴,我们家里人也更有面子。”汪女士说,“前几年回家过年,亲戚间小孩很多,每人都要封100-500不等的红包,最后红包总额差不多抵上我一个多月的工资了。”

 

东北:工作后给红包孝敬长辈 孝心满满

在东北地区,派红包讲究数字的吉利,喜欢传统象征吉利发达的“八”、“六”等。毕业于暨南大学,现在广州工作一年的大连姑娘小张讲道,东北人打红包出手阔绰,千元以上基本是标配,“这点可能和东北人性格豪爽有关,不差钱嘛!”据她介绍,派送红包一般是在亲戚之间,由长辈给晚辈,但在晚辈参加工作之后,就需要给长辈回报新年红包。“工作后基本就没有新年红包了,给祖辈发红包,也是简单表达孝心,当然也是一种独立和担当的体现。”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