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的刀
日期:[2016-12-04] 版次:[A02] 版名:[评论]段善策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是李安新片准确的译法。有趣的是,最后官方中文片名定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万达速度、马云奇迹为关键词的时代,“漫长的休息”意味着衰败、堕落和可憎。乃至于“漫长的休息”惟有与“假日经济”“拉动内需”这些大词产生关联才能获得其合法性。然而,恩赐的“漫长的休息”也不过预示着,另一场与时间和金钱赛跑的旅程,在所谓的“诗与远方”向你招手。因此,当“漫长的休息”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奢侈品时,一部关于“漫长的休息”的电影需要通过阉割易装的方式方能登堂入室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障眼法的境界或许比不了《我不是潘金莲》的文字游戏,但对那些冲着片名而去的观众来说,败兴而归几乎不可避免。而对另一些冲着3D/4K/120帧颠覆性书写方式去的观众而言,“见证奇迹”的落空感或许更为强烈。显然,给予影片低评价的人不能接受的,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而是这场事先张扬的画质革命,结果只是为了使长相酷似陈冠希的技术兵比利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更加细腻逼真而已。在很多人眼中,李安选择一部心理戏而不是动作戏开启120帧时代,是一场疯狂而失败的实验,就像故事背景里美军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一样。
所谓120帧新技术只是为了使长相酷似陈冠希的技术兵比利的面部表情看起来更加细腻逼真而已?
当然,你也可以把《比利•林恩》看作又一部讲述男人在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中成长成熟的电影。主人公比利的身上有太多高伟同的影子——敏感、内向、腼腆,不太合群,有自己的想法,但不愿公开质疑和违背父辈的意志。因此,这个美国故事在本土遭遇滑铁卢的原因,与其说是冒犯了美国主流价值观,不如说是主人公过于浓重的东方性格色彩挑战了美国人印象中传统的美国男孩形象,以及典型的美国大兵形象。
然而,正是透过这个隐藏了李安性格的白人小子敏感的神经和深邃的目光,观众才得以在一天之内看到一幅当代美国社会的浮世绘。球队问题明显、战绩糟糕却自命不凡、发战争财的橄榄球队老板正是美国政府的象征。刚为成龙颁发奥斯卡成就奖的克里斯•塔克饰演的掮客形象则代表了美国文化界的圆滑嘴脸。不欢而散的家庭晚宴、不怀好意的民众则表明战争带给这个以包容自居的国家的社会撕裂。
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的经历和立场来理解这场战争。喜欢生活在聚光灯下的拉拉队员选择相信媒体,进而相信媒体口中的政府及其推出的国家英雄。亲历社会不公和富人伪善的姐姐拒绝信任由精英操控的国家机器,进而拒绝弟弟充当谎言的炮灰。战争不仅撕裂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肤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共识,而且扭曲了每个人内心的精神世界。
在中场秀尾声的仰视特写镜头中,这位最新诞生的国家英雄眼睛红肿、神情呆滞地站在巨屏舞台中央接受万人注目礼。这一画面无疑是对《巴顿将军》里乐观自大的美国英雄主义的最大讽刺和颠覆。这便是李安的刀,比杨德昌钝,但同样直抵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