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除对社工的“傲慢与偏见”
日期:[2016-12-01] 版次:[A01] 版名:[导读]社工领域掀起“离职潮”,究其原因,当薪酬待遇、发展空间、身份认同背离心理预期,一些社工唯有通过离开来实现“自我救赎”。
为了应对社工流失,深圳市坪山新区社会建设局根据社工的工作年限,每个月补助200到1000元不等。如果说这种做法让社工的“钱袋子”更鼓一些,北京的“社工调任公务员”则破解了社工社会认同度偏低、缺乏上升通道的问题。
一直以来,社工受到许多“傲慢与偏见”。由于社工经常跟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打交道,很容易被先入为主地判断为“一个伺候人的工作”。也有部分人认为社工准入门槛低,是一个谁都可以做的工作。当社工不能实现“体面劳动”,当社工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社工便选择了退出。
然而,社工是“社会的润滑剂”,其作用是关怀弱势群体,解决他们的生存生活问题,这对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有裨益。笔者认为,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社工队伍要避免人才流失,关键在于给予社工更多的激励和价值认同。理应让社工的劳动更有价值,让他们更有尊严,拥有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职业前景。
本期评论员:何伟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