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街铺”明年再开档, 这群90后今次玩咩?

日期:[2016-11-17]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一名街友在志愿者“导购员”的介绍下挑选衣服。
志愿者整理为街友准备的全新贴身衣物。
街友小组拜访街友,了解真实需求。

近日,一段“伪慈善”视频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两名男子在某平台直播向村民们发放慈善资金,但直播结束后便将一张张百元大钞收了回来。事情曝光后,发钱男子承认这样做是为了增加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这无疑直播经济下的“伪善”行为。

那么,什么是真善?公益的手段和方式有哪些?当我们在做公益时分寸感又该如何把握?2016年大年初二,一群90后借鉴国外“马路商店”(The Street Store)的形式,在广州开起一家用笑容买单的“街铺”,把一种新的公益形式和视觉带入广州,而今年冬天“街铺”即将再度开档并且有新“搞作”。

采写:本报记者 龙金莲 周司琪 


事件:“伪慈善”消耗公众爱心和信任

据新华社报道,最早曝光“伪慈善”事件的是“快手”网络主播“快手黑叔”。他在直播过程中透露,所谓公益直播就是赚钱。粉丝一天给他们10000,他们的花销就2000,剩下8000,一个月就是24万,一年300万。一个月下来,收入竟高达六位数,而真正花在公益上的钱,只是九牛一毛。

“直播公益”本身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直播假公益”却是消费群众的爱心和信任。近年来不少被曝光的“诈捐”“骗捐”事件都是打着“公益”旗号,借机炒作扩大影响力以达到商业目的,公益的本质并非未真正实现,反而成了“作秀”的工具。

前段时间,湖北省某市城管委发出爱心“征集令’,通过征集50家门店免费给环卫工人提供早餐,然而去享用免费早餐的环卫工人却寥寥无几。据当地媒体了解,主要原因在于“环卫工人自尊心被伤,不愿再去。”有不少环卫工表示部分店家冷言冷语甩脸色让人难受,另一方面也是为店家着想,不好意思再去,“别人搞劳动也不容易,我们也不好意思去”。如此看来,没有充分考虑受助者心理感受的公益行为反而成了心理负担。

诚然,生活中存在“伪善”现象,也有人以“我认为”的固执方式做公益,“但“真善”和“尊重”也从未缺席,一群90后青年用行动告诉了我们。


“施舍不可以改变什么,但尊重可以”



回顾:春爷和他们的“街铺”

1000多件衣物、24小时内筹得5000元、50个新年福袋(洗漱用品)、400多件内衣物……还记得今年春节,有间街铺用笑容买单吗?2016年2月9日,一群志愿者为广州街友(街友是对露宿者较为亲切和善的称呼)开了一间“街铺”,开始了“马路商店”在国内第一次活动。记者了解到,马路商店是一项在全球发起的公益计划,组织者将人们捐赠的衣物鞋子挂在不同的海报纸板并一字排放在街头供有需要的流浪者挑选。甚至还有志愿者客串服务员,为其提供实实在在的“购物”体验,旨在让流浪者更有尊严地受助。

而本土化的马路商店“街铺”的发起人林弄春是一个90后女生,朋友称呼她“春爷”,说起发起活动的原因也有点“90后”——“因为觉得有趣咯。”春爷告诉记者,她无意间看到一个关于“马路商店”的文章推送,其中“施舍不可以改变什么,但尊重可以”的理念十分打动她,而且活动形式很有趣,便向几个好友发出了简单的邀请,然后就“干起来了”。

从确定核心人员、筹备物资、走访调查、确定地址、召集志愿者到正式落地,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街铺就“兵荒马乱”地开铺了。回忆起年初二当天,春爷告诉记者,街铺迎来了70多位街友,他们友善、有序,面对街铺小组的热情,他们习惯性低下头,默默地挑选必需品。当找到合适的衣物,微笑就会打破这份沉默,让寒冬变得温暖。



过程:磕磕碰碰留下遗憾的美好

“没有想象中的容易,也没有外人想象中的困难。”街铺落地的过程中有不少事情让春爷感到意外,“在我们了解后发现,其实街铺不那么被需要,因为广州有不少做得很好的专业公益组织会关注露宿者这个群体,对于衣物他们是相对不缺的。”春爷说。

“其实觉得非常沮丧和受打击”,但当进一步了解后,街铺也发现街友所拿到的物资是完全被动的,所以街铺和街友说,“你来参加活动完全是自主的选择,你可以挑选心仪的颜色和合适的码数,我们想为你提供一次选择的空间,让你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衣物。”这种自由的选择让街友们惊喜,而且在一对一拜访的调查中,街铺也发现了不少街友的“暗角”需求。

为了满足街友们最需要却又不被关注的“暗角”需求,街铺准备了数十个“新年福袋”,内含剃须刀和沐浴露等洗漱用品,及400多件内衣物。开铺2小时,这些福袋就被全数领完。

所谓的“暗角”以及意料不到的真实情况,其实都是从大量的前期调查得知。春爷告诉记者,因为街铺小组非专业公益人,所以在接触街友前先通过与专业公益机构交流,了解街友这个群体的大致情况,并参与相关公益机构的走访活动,加深对街友的理解以确定合适的接触方法和礼仪。

“并没有觉得我们做了一件多了不起的事情,反而是街铺让我们对公益、对助人的方式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收获是大于付出的。我们跟街友一起‘逛花街’,度过了一个愉快难忘的下午。”但对于第一次尝试春爷也有些许遗憾,“我们没有完全实现马路商店的理念,因为它原本是想通过这个平台让捐赠者和受助者直接面对面,但我们的活动只对街友开放。这也是通过调查后为了顾及和尊重街友的感受而做出的改变。”


再开档:不是你想捐就能捐

所以,2017年春节还会在广州某个街头与街铺相遇吗?

“街铺的第一次活动是把‘尊重’给到受助者,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2017年的活动会通过新的形式深化‘尊重’的公益理念并对公众释放,继续传达‘尊重’的公益氛围。”近日,街铺微信公众号“悄悄地”推出了为2017年度活动的第一弹捐赠活动,但这次街铺不收衣服,只收男鞋。

“第一次开铺当日,不到1小时,鞋子就严重‘缺货’,80%的来访者直奔鞋子区域,‘还有鞋吗?’‘这鞋有没有大/小一码?’是当天重复最多的问题。但铺里仅有的4双鞋子,完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记者还发现,捐赠信息不可谓不苛刻,“全包脚”“舒适”“五成新以上”等关键字配有简洁图片,清晰明了,而且捐赠者需要添加街铺客服上传鞋子图片,只有捐赠鞋子通过验证合符条件,智能客服才会发送捐赠指引。

据春爷介绍,街铺第一次活动收到了上千件衣物,但只派出去不到200件,反而某些很必要的物资,比如男鞋,捐赠者却很少,而且这种情况在类似性质的专业公益机构也经常出现。“很多专业机构在接收物资时也强调了捐赠的条件,但效果往往是微弱的,大部分捐赠者只会捐赠他们想要捐赠的东西。街铺通过这样一种审核流程与捐赠者互动,是希望给公众传达一个概念:捐赠也需要正确的捐赠意识和姿势,不是我抱着一种帮助别人的态度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行善。”

街铺还会运用更多有趣的方式去传递这种理念,今年的捐赠活动将持续3个月,正式开档依然在春节期间,而且将面向更大范围的街友群体。


传递:“尊重”的公益氛围应被重视

“单向的帮助,容易让公益变成施舍。把选择权还给受助者,让他们和普通人一样重获尊重,是街铺项目的核心理念。”春爷说,从另一个视角看,街铺的最大受益者并不是街友,而是街铺小组和接触过活动的公众,“从这件事里,我们开始重新理解公益本身以及它的意义,开始学会从受助者所过的生活和了解的世界理解他们,而不单纯以自己的标准去妄加评论或提供自以为别人需要的帮助。”

在大众看来,街友是弱势群体,常被贴上“悲观”“不正常”“边缘化”的标签。春爷说,经过了解后,其实他们和大众想象中的样子不同,“他们自力更生,只是他们做的是捡纸皮、收塑料瓶等简单却辛苦的工作。他们中有的是自愿选择露宿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被迫选择。”

到现在,春爷还是不愿意给自己贴上“公益人”的标签,她认为自己及街铺小组在做的事情对于受助群体来说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我们不认为一件衣服、半小时的交谈能对街友的人生做出多大的改变,而且街铺在持续性和专业性上确实不如常态化运营的公益组织。”但无论如何,一次有趣的尝试,一个特别的“约会”以及那份做公益的平常心和分寸感像一股微风,吹亮了广州冬日。

与此相似的还有在广州番禺工农大街2号的一面“友善之墙”。在墙上,任何人都能挂上想捐献的衣物,让真正有需要的人随时能把衣服取走。广州市慈善服务中心主任、广州市慈善会秘书长汪中芳表示,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普通人自主参与慈善,从身边小事做起投入公益。在他看来,只有建立起这种互助氛围,此类公益活动才有可能长久持续。“‘友善之墙’让捐助变得简单,也让受助者更有尊严,不管是捐衣物还是做慈善,都要多站在受助者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对方需要什么表示。”

(图片由广州“街铺”团队提供)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