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一周情侣,靠谱吗?

日期:[2016-11-03]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只需要交25块钱,系统会自动匹配一位异性,随后可以开始为期一周的恋爱生活……日前,广东各高校微信平台相继推出“谈一场一周恋爱”活动。就申请条件而言,报名者必须是同一学校的在校生或毕业3年内的校友,学生通过平台报名,并提交学生证或毕业证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同时交付25元押金后,系统才会根据申请者需求匹配相应的恋人,并给出双方的恋爱任务。

对此,社会舆论也出现两极化,支持者认为能促进宅男宅女走出宿舍,反对者认为没有任何交流基础的爱情都是徒劳。有婚恋专家表示,毫无感情基础的线上交友犹如空中楼阁,大学生应谨慎对待。

采写:本报记者 周司琪 何伟正 实习记者 何卓贤


事件:交25元就能得到一个对象?

“校园的在校生几万人,可那都是陌生人啊。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能鼓起勇气和一个同样孤独的灵魂交往一周,或许你就能得到想要的关心和疼爱。”对,这不是恋爱文学,这是高校贴出的线上恋爱报名通知。

日前,包括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等诸多省内高校在微信平台相继推出“一周恋爱”活动,而上述报名通知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学生扎堆报名参加。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社会婚恋机构给单身男女推出的复杂多样的线上交友活动,此次高校推出的“一周恋爱”可谓条件苛刻,玩法简单。

就申请条件而言,报名者必须是同一学校的在校生或毕业3年内的校友,学生通过平台报名,并提交学生证或毕业证相关身份证明材料,同时交付25元押金后,系统才会根据申请者需求匹配相应的恋人。

“活动只配对50对恋人,匹配不成功者,系统会自动退款。”专为暨南大学在校生提供交友服务的“掌上小暨”微信公众号显示,该平台于本月10日推出“一周恋爱”活动,仅一天时间就超出报名人数预期,系统不得不提前截止报名时间。

而除了大学校园,社会上也有不少人组织了“一周恋爱”活动。那么,这种从虚拟社交中建立的恋情,到底能有多可靠?


支持:

最大的意义在于扩大交际圈

今年27岁的婧婧(化名)在一家会计公司上班,两个月前,她成功组织了一场“一周恋爱”活动。“当时也只是灵光一闪,没想到真的办成了。”

据婧婧叙述,活动是在豆瓣同城上发起的。之所以选择这里,一方面是因为玩豆瓣的人群较为靠谱,另一方面是有同城的选项,方面人员的聚集。“最后成功参与的人有30人。”婧婧称。

活动当天定在天河区一处“轰趴馆”,作为组织者的婧婧早早到场准备。“当天主要是四个环节,自我介绍、破冰游戏、自由聊天以及最后的选择环节。最后成功配对成功的有16人,成功率过半,我觉得算是成功了。”

虽然当天婧婧自己未成功匹配男生,而且环节设置也有很多缺陷经不起推敲,但是在婧婧看来,这个活动有一定意义且可以再次尝试。“并不是非得找到心仪的人,只是通过这个活动让你有机会认识、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一定程度上扩大你的交际圈。”


保持平常心 将其当作日常社交活动

“这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一次体验!”参与过“一周恋爱”的馒头(化名)这样评价称。今年24岁的馒头在一家国企上班,因为公司大多是年龄较大的老员工,自己又独自在广州生活,毕业快两年的她朋友圈还停留在一起来广州读书的同学的范围内。

上个月她刚参加完某微信公众号推出的“一周恋爱”活动,并与一个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男生配对成功。“男生是主办方根据你的条件配对的,虽然和你想的会有些出入,但整体还算不错。”

两人第一次见面约在正佳广场的星巴克,馒头称见到男生的第一感觉有点失望。“长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且身高也没达到1米8的标准。”出于礼貌,馒头并没有借机离开,聊天的过程也让她对男生印象有所改观。“他也喜欢看动漫,不管是思想上还是生活上都比我们单位的男生活跃很多。”

在一周的时间里,馒头与男生吃了三顿饭、看了一场电影、参观了一个摄影展。“平日我很少出门,那一星期几乎抵我一个月的活动。而且他对我很照顾,虽然是假装情侣,但真的有恋爱的感觉。”

虽然感觉良好,一周后两人却并未成为真正的情侣,馒头坦言,“一些现实方面的原因觉得很难跨越,不过这不代表两人从此不能往来。我们成为了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偶尔吃个饭、聊聊天,觉得这样挺好。”

在问及是否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时,馒头表示应该会,“这是交友的一个途径,虽然遇到‘真爱’的机率不大,但是说不定哪天你就遇到了呢?保持平常心,把这当成日常社交活动参加就好。”


反对:

因为太热情而感觉不对头

对大四学生冯同学来说,她的“一周情侣”体验还未正式开始就仓促结束了。九月份的时候,冯同学参加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举行的名为“我们谈场一周就分手的恋爱吧”的模拟情侣线上互动活动,一开始只是抱着单纯的交友想法,希望给自己多一个认识男生的机会,完全没想到会中途退出。

原来,依照活动规则,一个公众号的后台管理者会根据参与者提供的资料进行随机配对,配对成功的“情侣”先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线上互动,比如说同读一本书,同看一部电影。但是,与冯同学配对成功的男生在添加了她的微信之后显得非常急性子,还马上安排了一系列线下活动:想要一同逛校园,到电影院看电影等等。

尽管冯同学明白不少人是怀着谈恋爱的目的参与活动的,她还是被如此“有预谋”的行为吓到了。“他主动提出要和我一起完成的任务都是线下的,让我觉得有点危险……我之前又不认识他,才刚刚加他好友,他就想要约我出来,会让我觉得很尴尬。一切都太迅速了,我还不清楚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当被问及以后还会不会参加类似的活动,冯同学显得有些迟疑。“虽然我发现不少人都通过这个活动脱单了,但是自己以后就不一定会参加了。看心情吧。”


虚拟恋爱套路大于真诚

“跟一个陌生人,对他什么都不了解就要谈一周的恋爱,感觉怪怪的。而且,最怕的是一周后,要结束时,对方不愿意结束而死缠烂打,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那我们的安全就没有保障了,这个活动缺乏保障机制。”从事公关行业的许云十分反对“一周恋爱”活动。

在她看来,网络配对如今十分正常。“但我可能想法传统一点,对于该活动,我是越看越不正常。比如说,若男女成功配对,双方都会收到某个恋爱任务,比如女方为男方做份爱心早餐、列出喜欢的歌单,并为对方唱首歌、约对方散步聊天等,感觉就像打网游,完成任务刷积分,形式大于实质。爱情本是浪漫,套路太多,恋爱程式化,这能叫爱情吗?”许云认为,线上恋爱形式虽然不断创新,但男女双方应将线上恋爱转为线下了解与沟通,不可过度沉溺于虚拟世界中,毫无感情基础的线上交友始终不太靠谱。


专家观点:

交友、恋爱应走出行动的第一步

当下,“一周恋爱”的活动在各大微信公众号甚至是交友平台上盛行,对于其出现以及火爆的原因,广州市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展鸿表示,是因为其偶然性的刺激。“就像微信摇一摇,在找对象的过程中,这种偶然性会对青年们有更大的刺激,会让其觉得这是种‘缘分’,从而用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另一方面胡展鸿也表示,它的火爆与当下青年的成长环境有关。“现在多数为独生子女,缺乏独立思考的观念,总想着会有别人来帮他。这种思维也促成了这类活动的产生、流行。”

对于“一周恋爱”,有的人觉得它能找到真爱,也有人觉得它问题多多。胡展鸿表示,很多青年人将爱情、结婚看作是一种任务,而这种自己给自己定的任务很容易产生惰性。但是“一周恋爱”这种他人布置任务的模式反而让人更容易顺从。“一周恋爱有一定科学性,如果设置的环节比较科学化,是能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

在他看来活动的开展能让部分青年暂时停止对于择偶标准的讨论。当下很多单身青年在择偶标准上是不清晰的或是非本意的。“比如你喜欢做艺术的,但家里觉得做艺术的养不活你,你或许会为了孝顺听从父母,但是你的择偶标准却并不一定会改变,这中间的矛盾就会让你在恋爱行动时踌躇。这个活动虽然也会考虑你的喜好,但并非所有人都能匹配到喜欢的那个,这时你的选择或许不是放弃而是尝试着交往,这就是一种进步。”

虽然胡展鸿对这种交友模式评价颇高,但他也表示“一周恋爱”确实存在一些隐患。“比如身份的真实性、婚姻状况的真实性以及其来参加活动的真实意图,这些有可能是危险的存在。”

不管是参与或是观望,胡展鸿表示,单身青年之所以单身,很大原因是把自己“框得太死”。他建议单身青年应勇于尝试,做个行动派,不要只拘泥于预设的择偶标准。


链接:

做168小时情侣,体验心跳感觉


光棍节即将来临,为了让单身青年有更好的恋爱体验,广州青年文化宫婚恋研究中心发起了一场“168小时恋爱体验”活动。活动将在11月5日-11日开展,主办方会根据参加者的各方面条件为100名广州适龄单身青年(男、女各50名)量身匹配一位“恋爱对象”,还会让参与者在这过程中学习如何“恋爱”。

记者了解到,活动期间,所有“情侣”将收到特别的“恋爱任务卡”,通过配合完成任务,体验爱情心跳的感觉。此外,在开展恋爱任务前,资深情感导师会为男生参加者和女生参加者各自安排一场《打造完美相遇第一课》,课程涵盖社交礼仪、微信交流技巧以及个人形象指导等,解决参与者的情感、社交困惑。如果对活动感兴趣,可前往U友缘网(http://love.youths.org.cn)或添加U友缘微信订阅号了解具体情况。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