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创新让供电生产服务更安全高效

日期:[2016-10-20] 版次:[05] 版名:[青职场]

创新就是为服务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了人员安全我们必须创新以机器代替人力……在广州供电局里,有一群一直在默默为供电、数据等方面付出的青年人,他们成立一个个创新的工作室,在本职工作之余思考不同的课题并进行研究创新,经过多次的失败和挫折,他们创造出一个个自豪的成果,为日后的供电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实习记者 何卓贤 摄影:何伟正


两栖机器人在工作。



曲烽瑞工作室:全国首创两栖机器人

曲烽瑞技术能手工作室位于广州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十层,工作室虽不大,琳琅满目的却都是技术模型和成员们研发的创新成果。单单是广州供电局输电所城西三班班长曲烽瑞以及其工作室取得过的荣誉证书和奖状,就摆满了几个柜子。

“服务生产,让生产更高效、安全”是工作室成立的目的。曲烽瑞表示,所有成员都只是兼职在此工作,他们自己还有本职任务要处理,但每个成员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到创新工作中去。对于工作室的成员来说,“创新”二字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每次有意无意的讨论,都可能为下一项创新成果提供灵感,为以后的研究定下方向。“我们常常是一想到什么新的点子和创意就发到微信群来,大家一起讨论。一来二去,新的想法就诞生了。”曲烽瑞称。

谈及近期最自豪的创新成果,曲烽瑞指向工作室桌面上的两栖带电作业机器人。从正式开始把改进架空线路作业机器人定成研究创新的方向,到如今这台国内首创、斩获十几项专利的成果诞生并最终投入使用,整个过程一共历经了三年。两栖带电作业机器人结束了电力行业现有无人机应用“只能看,不能摸”的时代,通过巧妙利用“无人机”的旋翼作为上线作业工具,利用双轮驱动实现在导线上行走,从而达到两栖全能作业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导线上行走作业还有效规避了“无人机”续航能力弱的弊端。”曲烽瑞兴奋地指出。同时,借助自主搭载的多功能模块,机器人可实现在带电高压导线上的直接作业,其中,解决长久以来飘挂物缠绕高压电线的难题就是一项重要应用,这也有效避免了人工高空登塔带电作业带来安全隐患。

这项创新成果不仅响应了南方电网“机器代替人力”的号召,也为了顺应人工智能的时代趋势,有效解决了以往机器人过大过重、效率低下的问题。不过这项全国顶尖的成果得以顺利面世,不单归功于工作室的高度专业的技术水平,还与他们的人文关怀密不可分。曲烽瑞表示,过去看着自己的同事顶着风险高空作业,往往担心得“一颗心悬在那里”。“尽管出事故的几率可能是万分之一,但对于我们来说,一次事故的损失也是非常不能忍受的。无论如何,人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对时势的敏感和对同事的关爱,就此汇成了创新的源动力。

这款机器人只是曲烽瑞工作室众多创新成果之一,但是这台机器人就给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效益。据工作室预计,项目成果每年能够计算出的显性效益,已超过了3000万元。“我们做出来的东西是有实际意义的,这是我们坚持创新的动力。”曲烽瑞称。


王幸在操作数据库系统。



王幸工作室:强大数据库节省大量工时

“创新就是在生产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这是王幸对创新的理解。作为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一所继保自动化班的班长,她带领的工作团队最近的创新成果“员工成长评价数据库”获得了南网微创新大赛优秀奖以及广州局微创新大赛优秀成果奖。

每个工作单位都将员工个人工作资历档案看作管理、评价员工的重要依据,而海量数据的录入却都需要人工进行,工作量巨大,耗时长,严重影响后期分析统计。这种种不便激发了王幸创新的想法。从着手创新到成果诞生的三个多月里,王幸与组员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讨论与研究,从实际操作角度提供方案、设计模型并无数次与技术人员协调,才终于有了如今界面简洁、操作简便的员工成长评价数据库。这套基于Excel表格的软件可智能读取班组日志并生成员工个人资历档案,给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了解员工整体水平的方式,也成为了员工成长精确可靠的数据支撑,是人力资源管理实务的巨大进步。

该成果在继保自动化班率先使用后成果显著,不仅大量节省了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王幸所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写有“创新”二字的标语。平日里,为了鼓励组员们创新,她积极收集成员在日常生产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时进行小组讨论,与大家共议解决的办法。“大家集思广益,互相讨论,才能够碰撞出新的想法。”

谈及自己参与的创新成果,王幸表示尽管这个创新软件已经投入使用大半年,王幸与她的组员仍在思考如何将它进一步完善,并推广给其他班次的同事使用。


江博彦(右二)与组员进行技术研讨。



江博彦工作室:打通客户服务最后一公里

当前城市电网日趋规模化,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和分析电网运行的状况,需要对电网运行的各种参数进行检测,以得到电压、电流以及各类谐波成分的参量。现今电力系统进入大数据时代,供电可靠性指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的同时,从化吕田镇供电所所长江博彦及其团队发现在一些中小型城市及偏远农村的客户体验中,有70%的投诉和抱怨都来自电压质量。

基于此,江博彦工作室随即提出研发电压监测装置的想法,及时掌握客户用电的波动情况,同时通过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较为准确、深入地掌握用户侧供电是否存在三相不平衡、线路残旧、聚相供电等情况。“从用户的感知来收集问题,从而实现‘打通客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承诺。”江博彦称。

经过团队成员努力,最终研发了一种便携的低成本台区电压监测装置,装置包括接入被检测的供电线路的被动终端,和测量人员可携带的便携式主动终端。数据采集工人将主动终端拿到固定采集数据区域范围内,主动终端自动完成对被动终端最近时间段内的最大电压、最小电压等数据的采集;然后通过主动终端的存储设备将存储的数据导入到本地计算机上,即可对电压数据进行分析。

“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江博彦介绍称,这项目具有成本低、数据全面、操作简单等推广优势,尤其适用于城乡结合部、偏远农村等用户分散、供电半径大、线路残旧的地区。

据了解,该装置还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以从化供电局2015年54个低电压台区作为样本,.现有的电压监测装置,一年总投入70200元;.人工采集末端电压的话一年总投入则达到259200元。而新研发电压监测装置,一年总投入仅需31200元,而且更加节省人力消耗。

电压监测装置的被动终端(左)与主动终端(右)。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