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好,你为啥不领情?
日期:[2016-10-16] 版次:[A04] 版名:[教子有方]“孩子,来多吃点,别饿着。”“快考试了,还在玩手机?快去看会儿书……”爸爸妈妈耳边的叮咛,总是带着温度,因为都是为了我们好。可为什么这个“好”,我们有时候就是不想“领情”呢?本期,我们开辟“亲子对话”时间,请家长、孩子和专家老师一起聊聊,看看这究竟要怎么破?
文/记者 吴敏婷
本专题策划由广州市教育局思想政治教育处提供指导和支持
叶楠(王伟娴的妈妈):孩子升上初中后,就喜欢约着同学一起出去玩。每次我和她说“我送你”或者“什么时候回来,我去接你”之类的话,她都会不耐烦,说“我都这么大了,有什么问题嘛”。就算她同意我去送她,在半道上遇见同学,她也会把我撇下。如今骗子那么多,让她们几个小女生单独出门逛街,我总是不放心。
王伟娴(育才中学初一4班):每次约同学去看电影,妈妈总是一万个不放心。其实我知道妈妈是一片好心,可每次看到其他同学出门也没几个身后跟家长的,甚至有些同学三年级就自己坐地铁上学了。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有些不爽,也很想独立一把。我觉得其实没什么不安全的,毕竟是和同学一起出去,也随身带着手机,如果天黑了,我也会让妈妈过来接我。
李振彦(李梓芸菲爸爸):女儿菲菲平时早餐都是胡乱吃两口就算了,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我就想着多买点不同品种的早点,让她选自己爱吃的。可她总不太“感冒”,郁闷啊。
李梓芸菲(育才中学初二12班):每到星期六,我最怕老爸自作主张给我买早餐。我本来吃得就不多,关键是我怕吃多了长胖,到时候芭蕾舞老师要“批”我!而且老爸每次都买一堆“胖到没朋友”的蛋糕,我吃吧,怕胖;不吃吧,家里人又说我“不识好歹”。哎,两难呐两难!
尹海燕(陈禺琨妈妈):我带女儿去购物,如果遇到俩人都觉得漂亮的衣服,即便价格贵,我也会千方百计给她买下来。可她一直把衣服束之高阁,直到衣服小了,都没穿过几次。明明是女儿喜欢的衣服呀,不知道她为什么不穿。
陈禺琨(南武中学初一7班):有些衣服是蛮好看的,可是喜欢不一定就要买啊。况且那些为追求时尚的衣服,看着漂亮,可穿在身上,不一定就舒服——不是领口开得太大,就是裤腿勒得很紧。我倒是觉得校服宽松舒服又朴素,平时上学也是穿校服,习惯了。况且妈妈也没给自己买几件贵的衣服,所以,我不想她为我在装扮上花费那么多。
陈彦霏(江南外国语学校初一3班):妈妈经常进我房间提醒我,不要长时间看电脑,不然眼晴会坏掉。但是,如果我长时间看书、写作业,她就不会提醒我要休息一下。我也知道妈妈为我好,想我好好学习。可我觉得妈妈的善意提醒有点过于主观。看一小时的电脑眼睛就会坏,那我看10个小时的书,眼睛就不会坏吗?
温家乐(晓园中学初一8班):爸爸妈妈什么事情都想着我,什么都以我为先。比如,妈妈在外吃饭,经常会将菜打包回来,留一些等我晚上回家吃。我希望他们不要老是为我着想,要对自己好一点,因为反哺行孝,让我很有压力。所以,有什么好东西他们自己好好分享就可以了,不用留给我。
孙静(雅荷塘小学老师):咱自己也当过孩子,想想当年咱们渴望自由都到了叛逆的地步,别说自己选择吃什么的或者跟什么同学出去玩,就连跟死党“浪迹天涯海角”的想法都敢往外冒!反正就是希望远离大人的各种唠叨和摆布,巴不得什么事都能自己做主。现在咱当爹当妈了,为啥就不能摆脱老一套的做法,非要用“为了你好”的理由去禁锢孩子们合理的自由呢?如果对孩子啥都不放心,那咱们之前一直付出的教育岂不是都白忙活了?
尹海燕(陈禺琨妈妈):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毋庸置疑,事事都替孩子考虑、替孩子作主,什么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只不过,这么沉重的父母之爱,孩子并不一定买帐。有孩子说,自己不希望爸妈为了自己,把除了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精力都花在自己身上,因为这样的爱很有压力。我认为,过度施爱,会阻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俗话说“摔过了才知道痛”。孩子只有在摸爬滚打的体验中,在失败的挫折中,在成功的喜悦中才更能经受得起风吹雨打。父母适度放手的理性之爱,会让孩子的脚下多一分稳健。
梁静怡(广州市二中苏元实验学校初三(5)班班主任)孩子上了初中,在生理、心理方面会急剧发展,开始产生了对自己的强烈关注,产生“我不再是小孩子”这种成人感的自我意识,对别人的评价和批评极为敏感,也强烈抵抗对个人秘密的侵害,形成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
初中生与父母的关系是由依赖阶段向独立阶段的发展,由依赖关系向平等关系的过渡。在这个时期,旧的关系形式逐渐被新的关系形式替代,这两种关系形式共同存在。在少年期开始阶段,如果父母对待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还像对待儿童那样,那么就会与初中生的成熟需求相矛盾,这种矛盾是初中生与父母发生冲突的根源。如果父母不理解初中生对平等的追求,那么冲突会变得越来越顽固。假如持续下去,那么初中生改变旧关系的过程会延续至整个少年期,冲突可能持续到父母改变对初中生的态度为止。如果父母考虑到初中少年子女的要求,主动改变自己对他们的态度,把他们不再看作是儿童,那么向新型平等关系的转变就会比较顺利。
(梁静怡老师的观点节选自该校研究课题:《寄宿制中学亲子关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该课题是“广州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