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非成年人专属 全球两成青少年患精神疾病
日期:[2016-10-13] 版次:[A07] 版名:[青家庭]明星乔任梁自杀,抑郁症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其实,抑郁症并不专属成年人,许多青少年也承受着抑郁的痛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世界儿童状况报告指出,全球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是抑郁。
适逢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有专家表示,抑郁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高三女生小吴,来自于一个乡镇的重点中学,从小到大在别人眼中都是勤奋好学的孩子,也是一名典型的乖乖女。虽然家庭是重组家庭,但是家庭氛围和睦。
但进入高三以后,学习压力增大,女孩出现睡眠问题,不仅学习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减少,社会活动量减少。她感到自己十分无助、快乐不起来,甚至有时稍微受一点外界事情的影响便会控制不住情绪想哭,整个人都陷入了绝望。
如今,该女生都不愿到学校面对人群,也已确定为抑郁症,但是因为受网上新闻的影响,她已经无法面对治疗,对自己的病情非常灰心。
20岁女孩儿小婷(化名)患有抑郁症,经常说“不想活了”。据记者了解,小婷父母离异,起初她跟爸爸、继母生活在一起。后因和继母冲突,被送到奶奶家。小婷说,早不想活了,就怕奶奶伤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袁林方称,小婷性格孤僻、极端,在交流中,能感受到她对外界的敌意,有时是对同学,有时是对父母,“敌意的源头还是家庭,后来,小婷便将这种敌意泛化了”。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有很多与家庭因素有关,如父母在外,孩子留守;小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父母关系不和谐;亲子关系淡漠等。这些孩子缺乏关爱,孤独,没有安全感,会觉得“活着没意思”,进而破罐子破摔,甚至带有一定的攻击性、破坏性。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因为身体成长带来了巨大力量,成人感增强,导致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有情绪波动,时而莫名地开心,时而莫名地忧伤,有时很敏感,有时不想说话,内心十分矛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段嘉青指出,学生容易产生的抑郁情绪来自多方面,如家庭关系、学习压力与成长烦恼。
90后白领陈尧说起自己的经历时称,备战高考时的压力压得人透不过气,曾一度感觉自己患上抑郁症。“还有九十多天就高考,但我那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食欲不振,好像整个世界都黑暗起来。所幸后来我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暂时放下学业,转移注意力到运动,通过运动宣泄了不少负能量,之后我‘满血复活’重新投入高考复习,感觉更加得心应手、事半功倍。”陈尧表示,人在社会,总有压力,学业只是一个小障碍,投身社会面临的压力更加大,所以时刻保持淡定的心态十分重要。
心理学教师廖大琴根据自己的多年从教经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患抑郁症的学生,相对而言除了女生偏多,学习成绩好犯抑郁症的情况还偏高一些。”廖大琴解释说,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家庭教育中大多以成绩好坏来评判孩子,评判孩子的标准太单一化,导致孩子一旦遇到学习压力,成绩下滑,便会感到没有了其他支撑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容易出现问题。
“成绩好的大多是乖乖学生,他们都很听话,在别人制定的规则里面行事,过多活在别人的眼光中,会越加感受到无法满足外界的评判。”廖大琴表示,学生个性本身存在缺陷,加之家庭教育方式不对,便容易导致孩子出现问题。
青少年怎样变得抑郁?袁林方说,抑郁症具有遗传性,此外,个人成长的环境、经历等也是造成抑郁症的重要因素。
生活节奏加快,家长压力越来越大,在不知不觉中会将压力转嫁给孩子。如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部分学校、老师过于强调升学率,对孩子个性化发展、身心健康忽视等,都会让孩子压力过大,出现心理问题。
袁林方表示,预防青少年抑郁症,家庭环境、教育是最关键的。和睦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能让孩子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是培养孩子好性格、好心态的最有效办法。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心理行为科主任温金峰指出,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阶段,更容易感受到压力与挫折,一旦缺乏足够的应对能力缓解压力,则很容易发展为抑郁症。温金峰表示,抑郁症本身并不是十分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抑郁症的严重性,导致有抑郁表现的青少年被忽视,未能及时就医。他建议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现孩子有情绪低落、少言寡语、焦虑不安、反应迟钝、失眠乏力等现象时,要引起高度重视。
袁林方:是否需要药物介入,要看具体病症,但无论吃药与否,都要结合心理治疗。
袁林方:外表看,这类抑郁症患者与常人并无二致,呈现给大家的是积极阳光的形象。但他们通常会自我压抑,一旦爆发,会比其他患者更严重。
袁林方:不是一回事。抑郁症是一种病症,情绪低落、意志低沉、兴趣降低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自己已无法调节缓解。抑郁情绪是人的情绪起伏。判断是不是抑郁症,需专业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