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别离》:当精神支点无处寻觅,群体焦虑不可避免
日期:[2016-09-18] 版次:[A02] 版名:[评论]宗城
《小别离》的热播使“中产阶级焦虑”成为热词。焦虑是否存在,以怎样形式存在,为什么存在,每个人体悟不同。
中产阶级是一个浮于热潮但边界模糊的概念,仅以收入而言,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50万元至60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但中等收入群体未必是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标准不惟物质条件,它还对所在群体的文化、精神、观念等难以物化的元素抱有潜在要求。而时下对中产阶级的讨论常出现的观点是——中国式中产阶级在物质上已经达到标准,却自觉精神层面存在巨大落差,因而被焦虑困扰,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级。
《小别离》能够引发热议,一大原因就在于,剧中的主要人物,如方圆、童文洁等,是典型的中国式中产阶级形象。方圆是一位顾家的眼科医生,由于更认同国外的教育理念,他力图送朵朵出国;而女强人童文洁虽然对女儿成长分外重视,却顾全到家庭完整的原因,反对女儿出国。在剧中,这个中产阶级家庭的焦虑,主要围绕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展开。就像《小别离》原作者鲁引弓所说:“当妈妈的只要想到小孩有个好前景,哪怕只有一条门缝宽的机会,都会不顾一切往里挤,哪顾得想后面的事。”
中国式中产阶级的困局,在于他们中的诸多人,缺乏一个明确的,可以持久信奉的精神支点。在消费主义笼罩天空、人的怀疑渗透在每一个角落的现代都市,中国式中产阶级表面上过着光鲜的生活,实际上却陷入经济状况和身份认同的双重忧虑。就像《小别离》中反映的,精英们早已挣脱应试教育的框框,自己打起自己的牌;穷苦人还在为维持生计愁苦,甚至会主动放弃为子女寻找好学校的机会,而被囊括入中产阶级的群体,他们需要顾及这些,最直接的,就是方圆和童文洁就女儿应不应该出国受教育而引发的争论。
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说:“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自己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所谓的中产阶级焦虑,归根究底是公众对于金钱、地位出现巨大崇拜,久久无法攫取而衍生出的自卑情绪。“人有钱任性,咱没钱认命”的感慨,就是《小别离》中赤裸裸的吐露。而只有顺利地“人往高处流”,才能缓解这一群体的焦虑。可是,在填不满的物质需求和迅速变化的经济环境的施压下,这些奋力往高处流的焦虑患者,何时才能找到自己的休憩田园?也许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道路,也许,当童文洁们自以为到达彼岸,等待她们的,却是更为浓厚的焦虑和虚空。 (作者系微思客传媒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