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仍需“仪式感”
日期:[2016-09-15] 版次:[A01] 版名:[导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到一年中秋时。
如今,每到传统节日笔者都不禁引发一波文化反思,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网络新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过节”提供了更多选择方式。小长假周边游、月饼品鉴会、中秋嘉年华等比比皆是,但似乎中秋民俗活动却被冷落,如此一来传统节日也就失去了根。
然而对于传统节日来说,“仪式感”太重要。我们过一个节日,很多时候,是在履行一种承诺,进行某一种纪念,追寻一种感觉。而中秋的“仪式感”关乎“团圆”、关乎祭月、赏月等传统活动、关乎品月饼、玩灯笼、猜灯谜等民俗记忆,甚至关乎祖辈父辈口中的中秋神话传说。
那么节日“仪式感”从何而来?这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广泛的传统节日认同感。价值观念上的认同,是传统节日由小众走向大众、由一个时代走向下一个时代的基础。此外,还需要我们不断从民俗中找寻创新点。作为寄托着传统文化的载体,流传在民间的民俗,是让传统文化变得鲜活的途径之一。
本报评论员:龙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