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教育微访谈

日期:[2016-09-11] 版次:[A02] 版名:[特别策划]

教育不断发展,需要创新精神

记者:您在教育一线执教多年,面临了多次的教育改革,您认为现在与以前相比,老师更应具备哪些素质?


刘黔欣老师:无论经历多少教改,老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是不变的。而在当今网络时代,老师还必须具备网络信息应用与处理的能力。有些老师不上Q不上微信,跟孩子们都说不上话。所以要引导学生,首先得了解他们,包括他们常用的网络“火星文”。另外,为师者还应该具备爱的能力。“你可以不喜欢这个学生,但你一定要爱他”,如果为师者的心胸不够宽广,那么他是当不好老师的。如今,我成为职业学校的老师,我还要求自己具备专业的学科素养,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家政策、就业信息,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成才。


刘永志老师:建国以来,我们的基础教育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上,从强调课堂到活动,从强调共性教育到个性教育,从强调知识认知到教育实践……这样的转变,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我们对班会课进行改革创新,是通过梳理教育专家的观点,参考团队建设的方式,结合学生特点,与学生共同探讨主题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最终形成符合孩子成长需要的“大活动”。


面临工作挑战,成为前进动力

记者:您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觉得最有挑战性的是什么?


李颖老师:我们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富有活跃的思维、灵动的感受。与孩子们在一起,我们会不断接收到很多新信息,发现很多新问题,引发很多新思考……这是教师工作中最富挑战性的一面,也是教师这份工作的吸引力所在!


熊峰老师:目前我觉得最有挑战性的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首先,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年龄和知识的代沟。其次,老师虽然在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却未必能很好地践行。在长期的教学中,老师难免出现职业倦怠感……因此,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沉下去”,在寻找方法走进学生内心的过程中,收获职业的幸福感,从而获得进步的动力。



在教育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记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您觉得最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怎样的价值观?


刘黔欣老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一个善良的人:对别人的好不要羡慕嫉妒恨,为人处事要有热情、不冷漠。一个内心有温度的人,会懂得品味人生,从而获得幸福感。


李颖老师:我觉得最需要传递给学生的是,热爱祖国和自强不息这两大价值观。有了它们作为支撑,人的内心便会更加坚定,能有所向往和追求,受用终身。


马利敏老师:作为特殊学校的老师,我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是乐观做人、自强不息。特别是自强,现在的聋学生都不喜欢别人用怜悯的态度来对待自己,他们同样渴望被肯定,希望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也可以做得到。


获得家长理解,才能赢得尊重

记者:如今讲求家校教育,您认为一名老师,如何才能赢得家长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马利敏老师:良好的教育成效是老师赢得家长、学生尊重的基石。另外,与家长沟通时,我们要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因为很多家长是工薪阶层,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他们对老师的建议会提出异议,所以老师一定要把“为什么这么做”解释清楚。同时,要打破“家长包办、老师包办”的方式,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当家校达成一致形成合力时,“1+1”的教育效果就会“大于2”。


刘永志老师:班主任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更多的是在做沟通、协调的工作。作为初中的班主任,我会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与家长共商教育策略。刚上中学的那一年,我主要帮助学生修正习惯,到了初二、初三的时候,我会以优点激励他们发展。这一过程,我会制订具体计划,并与家长一起监督执行情况。长期有效的沟通自然能够赢得家长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同行启迪,引领一路向前

记者:您在教育过程中,有哪位教育家或教育同行的观点,对您有过深刻的影响或启发?


李颖老师: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的很多教育观点都让我深受启发,比如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把教育改革置于生活常态之中,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我。为此,在教育实践中,我注意给予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比如,我每周会给他们一个关键词——自律、合作、和善、静思等等,对他们的成长给予期许和方向的引导。


熊峰老师:在20多年教学生涯中,我受到不同教育家的启发。初入杏坛,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提醒我要提升专业能力,成为学科专家。随后,叶圣陶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我思考,对学生无私奉献是教师应有的思想境界。执教10年后,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启发我在学科教育上追求更高境界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