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老骗老保健食品,应该时刻警醒着......
日期:[2016-09-04] 版次:[B01] 版名:[广州食品安全资讯]【FDA说】近期,“坑老保健”报道不断揭开非法“会议营销”内幕,使不少老年人直呼“上当”。买下高价但效果不显著的保健食品,子女也感到十分苦恼。“坑老”保健食品危害性大,希望老年人擦亮眼睛,谨防上当受骗。
何先生的母亲是一位退休干部,因身体不好、子女不在身边,何母成为保健食品推销人员的“主攻”对象。
不久前,何先生发现母亲家里经常有人来探望她,后来才知道那都是保健食品推销员。这些人对母亲非常热情,生活上相当关心,时不时来帮忙做做家务、送送礼物。何先生的母亲也开始参加一些宣传保健养生的讲座,讲座方还安排专人接送。取得老人的信任后,他们就开始推销价格不菲的产品。
几年下来,何先生的母亲花了约60万元购买的“保健食品”绝大部分被家人扔掉,因为何母吃了那些所谓“保健食品”后,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虚弱。
洗脑。推销员组织大大小小的“健康讲座”,请出所谓的“专家”,推荐老年人购买保健食品,买得特别多的“会员”,推销员会邀请老年人当嘉宾,分享心得体会,其他老年人听后更是深信不疑,完全被“洗脑”,心甘情愿掏出腰包。
“孝子”战术。子女由于工作等缘故无法经常陪在老人身边,推销员却对老人嘘寒问暖,甚至还喊上“干爹干妈”,让老人的心里“久旱逢甘霖”,开始信任推销员,认为推销员比子女对自己还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推销员利用老人内心空虚,年纪大了病痛较多的弱点充当“孝子”,目的则是引诱老人上当受骗。
送“甜头”。老年人被介绍去参加免费旅游活动,游玩一番,收了推销员的免费礼品后,心里美滋滋的,随后,推销员巧言蜜语,让尝到“甜头”的老年人“心甘情愿”掏腰包,不惜花费重金“上当受骗”购买功效无从证实的保健食品就不足为奇了。
花了大价钱,买回一堆号称“药到病除”的保健食品,结果吃了一段时间觉得对自己的病情没什么作用,甚至恶化了,这个时候才会感到自己花了冤枉钱,得找人讨个说法。
消费者,特别是老年消费者之所以感到被保健食品“坑骗”,不外乎两点原因:一是不良商家把自己的产品吹上了天,沙子都被吹成了黄金;另一个原因就是期望过高,以为病了可以不吃药打针,光靠保健食品就能神奇“治愈”。
而很多消费者忽视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保健食品只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既然保健食品都不是药品,又怎能奢求它达到治病的效果呢?更别信什么“药到病除”、“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了。
想要“算账”,此时的保健食品商家和推销员早已无影无踪,很多消费者想到的是投诉,但该找谁呢?在这点上很多人都感到一头雾水。也有人认为:既然是食品药品,那找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就行了吗?
保健食品“坑老骗老”事件不仅仅是产品的功效问题,还涉及到诈骗和虚假宣传等违法问题,因此,需要各职能部门应依据监管职责依法履职。假如真的遇到了被保健食品商家坑骗的情况,正确的维权方式是什么?看看下面这个图表就知道了。
一是看标志。正规保健食品有 “蓝帽子”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国产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进口产品批准文号格式为:国食健字J+4位年代号+4位顺序号。而卫食健字2003年以后已不再使用。
二是看包装标识。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卫生许可证号等。
三是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
四是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的不同,价格也不一样。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是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
六是要保留购买发票、小票及保健食品包装盒等购物凭证,万一权益受损可作为投诉依据。
“预防”胜于“治疗”,老年人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购买保健食品要采取谨慎态度,对于价格较高且功效无实际保证,应先与家人商量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同时,家人应多关心老人,家人的关爱是最有效的“保健”;别让骗子有机可乘,大打“亲情牌”。
(编辑:孙梦圆 王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