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经济”升温 家长钱包又“瘦”?
日期:[2016-09-01] 版次:[A07] 版名:[青家庭]又到开学季,中小学生、大学生们又要开始忙碌的学习生活。即将回归课堂的他们,也再一次引爆“开学经济”。记者走访了市内多家商场、超市、书店发现,与学生有关的商品销售火爆。
继暑假钱包瘦身后,开学季家长又要“出血”一番。不过记者采访发现,与暑假消费上千上万元的情况相比,现在的学生开学消费其实并不多,家长为孩子花钱方面越来越理性。不少家长表示,会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但不会让他们过度消费。
采写:本报记者 杨燕芳 实习记者 吴嘉恩 摄影:黄宇帆
开学前后正是各类教辅书热卖的季节,商场和书店也借此纷纷使出各种营销手段吸引学生家长购买。近日,记者从北京路一家新华书店看到,书柜上密密麻麻排满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各种类型的辅导书籍,还不时看到一些学生抱着几本挑选好的练习册等候结账。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的销售情况其实大不如前。“受网络购书的影响,今年与往年相比就像淡季。”不过暑假结束前这几天以及新学期初这段时间,书店里还是来了不少客人,其中卖得最火的便是教辅资料。
女儿菲菲即将升上四年级的吴女士也表示,在自己和女儿一起列的购物清单中,教辅书位列清单的第一位。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辅导书籍是首要购买的学习用品,吴女士表示,“有些辅导书、练习册是学校老师指定购买的,如语数英三科的练习册。另外因为她数学不太好,我还给她买了一本数学的辅导书,一共花了100多块。”
今年即将升初一的阿欣也表示,随着课程的增多和难度的增大,课程辅导参考书对她来说更是必不可少的。据阿欣妈妈介绍,她们这次在辅导书方面一共花费了300多元,包括教材全解、参考老师意见买的练习题和字典词典等。
除了课程内的辅导书籍,书店里的文学类读物区人气也非常旺。在买完辅导材料后,吴女士还带着菲菲去到书店里的其他书籍类区,她认为,“孩子课外综合文化素质的提升也很重要,所以我会根据她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额外选择一些对她有帮助的课外书,比如她喜欢的漫画、小说、散文和书法字帖等,但不会盲目求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与中小学生以教辅材料为主的开学消费不同,电子产品成为准大学生的“宠儿”。
“对于大学生来说,我觉得手机和电脑是必备品,没有它们会很不方便。”9月份即将成为一名大学生的冯伟告诉记者,“听师兄师姐说,手机就算什么也不做也要收一些通知。大学里大部分作业需要电脑,没电脑要借,很不方便,还不如自己买。”目前冯伟的购物预算将近一万元,除了手机和电脑,还有衣服、行李箱等生活用品。
对于准大学生开学前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的花费,冯伟表示“很正常”。“去到一个新地方买东西不正常吗?而且大学普遍离家远,怕以前的不够用,多买点也很正常啊,更别说有的父母会觉得外面的东西没家里的用得惯。”
同为准大学生的吴哲也认为,即将升大学的他们“一次性大型消费特别多,而且杂”。“被子、洗漱用品、文具、电脑等,一个正常房子里有的东西都买了。”为了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他花费了七八千元。“电子产品的比重大,特别是笔记本电脑。但是这些花费都值得,都能换回应有的效用。”
吴哲告诉记者,在购买用品时,大部分都是自己网购,但也会咨询父母的意见。“家长都尽量满足我的需要,不会节制我的消费,因为他们知道我没有出格的消费,不会乱花钱。”
虽然“开学经济”依然火爆,但不少家长为孩子买买买的想法已经渐趋理性。吴女士便表示,即使开学经常会碰见很多学生用品打折促销,但她们会按照自身所需来购买。例如在挑选文具时,并不会把菲菲所有的文具都换成新的,“像书包、笔之类的文具,假如可以继续使用,不会再买。”而买鞋子、衣服等,也是“确实有需要才买”。在购买商品时,她会尽量满足女儿的需要,但仅限在真正需求的情况下。
有教育人士认为,家长在给孩子消费时,一定要理性,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和物质观。“如果孩子所有的要求家长都满足的话,容易导致孩子养成盲目攀比,过度浪费等不正确的消费心理和习惯。”
经济研究资深学者于光军也表示,“开学经济”考验的不只是家长的实力,更多的是考验家长应当承担的责任,购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家长在购买活动中应该把孩子往好的方向上引导。
迎接新学期,家长除了应孩子要求购置文具、书籍、电子产品等物品之外,不妨多问孩子一句:“在物质装备已全部齐全的同时,你的心理也装备好了吗?”
1.调整好生物钟。把暑假生物钟重调回上学生物钟,早晚合理休息,才能让精神更加充沛。
2.制定时间表,认真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根据课业学习、课后学习、业余爱好、作息等合理规划时间,并严格按照时间表推进计划。
3.保持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对于走向下一阶段的初、高中或大学新生,要面对全新的环境、老师和人际关系,这需要主动调节心境,用良好的心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