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用生命影响生命 ——黄埔区“青年地带”社工范秋桂

日期:[2016-09-01] 版次:[A06] 版名:[青年地带]
文明出行活动中,范秋桂(右一)在向市民进行宣讲。

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她小时候曾渴望着得到好心人的帮助,如今她长大了,怀着儿时的这种期盼化身成为了那个帮助青少年的“好心人”。她叫范秋桂,是黄埔区“青年地带”永和站的一名一线社工。

采写:本报记者 张蓉


从教师到社工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范秋桂看到了“青年地带”的社工招聘通知,那也是她第一次知道社工这份职业的存在。她随即通过网络去进行进一步了解,“社工是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我觉得这很有意义,我喜欢这样的工作。”当下,她便萌生了去做社工的想法。

经过了一段时间对社工专业知识的恶补,今年4月,范秋桂如愿从一名小学教师转而成为一名一线社工。依旧是为青少年服务,依旧是不求回报地助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但她不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教授,而是更多地关注孩子们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家庭环境、社交圈和心理状况,而这也是范秋桂眼中社工与教师的最大区别。如果说老师是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那么社工就是让花朵绽放的那抹阳光,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服刑人员子女、困境青少年到不良青少年、涉案青少年,与这些游走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孩子们打交道就是范秋桂的日常。

范秋桂带小嘉参加翼起成长夏令营。


用耐心与细心为青春护航

“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在接受社工专业培训时团黄埔区委书记王章军给予这群一线社工的寄语,也成为了范秋桂所秉持的座右铭。对于这句话,范秋桂有着自己的理解,“用社工个人的魅力影响服务对象,用我们的行动和天使般的笑容来让他们吸收到我们的养分,从而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小嘉(化名)是家住永和街的一个初二女生。由于妈妈过世早,而爸爸因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住院,她与姐姐两个人在家相依为命。“刚开始与小嘉接触时,她不愿意和我沟通。”范秋桂回忆道。为了打开小嘉的心结,范秋桂就经常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去小嘉家找她聊天,长达1个月的时间后,小嘉终于开始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她们渐渐变成了朋友。对范秋桂而言,“这是一个微妙也很美好的过程”。

好几次,小嘉情绪激动地哭着打电话给范秋桂,诉说自己的伤心事。“最严重的一次,她打电话跟我说她有自杀的冲动。”范秋桂随即利用专业手法进行紧急处理,疏导小嘉的情绪,并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去她家了解具体情况,帮助她度过了危险时期。了解到小嘉之所以有自杀的想法,是由母亲去世和在校人际关系不好等原因造成的,范秋桂便邀请小嘉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青年地带”的活动,并带她去参加“青年地带”其他站点开展的夏令营等活动。“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她变得活泼开朗了,她在活动中交到了很多朋友,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自杀的念头也随之消失了。”范秋桂用耐心的守护拯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尽管时常遭遇被服务对象爽约,尽管有时要花费长达几个小时的时间走进偏僻的郊区入户探访,范秋桂依旧热爱着社工这份职业,依旧耐心地投入全部热情与真诚,细心地观察服务对象的每一个肢体语言与表情,从而读懂他们的心声。


朱国新与个案面谈中。



助人者自助——花都区“青年地带”社工朱国新


在他淳朴的面庞上总是挂着一种憨厚的笑容,用真诚而亲和的力量去耐心地倾听,去促成向上向善的改变。被抵触的时候,他也不气馁,而是将自己年少时的故事娓娓道来,看似啰唆,而这份实在与从不被浇灭的热情却仿佛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对方愿意向他倾诉自己的“小秘密”。他叫朱国新,是花都区“青年地带”的站长。

采写:本报记者 张蓉


换位思考,角色代入

第一次接触问题青少年时,朱国新曾感到尴尬和挫败。小兵(化名)是一个行为暴躁、性格冷漠的中学生,对朱国新的来访很抗拒,一直沉默地躲在角落里,朱国新去了三次都没能让他开口。

但是,他没有放弃,在第四次造访时终于成功打开了小兵的心扉,他开始与朱国新交流心事。相识三个月后,小兵甚至拿出自己写了七年的日记与朱国新分享。朱国新持续跟进了一年半,小兵渐渐改掉了过去的不良习惯,小兵的父母也欣喜地表示他有了很大的转变。

“大部分问题青少年比较自我,对周遭的人和事比较冷漠和防备,与他们接触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和角色代入,体会其成长环境和性格因素对他们的影响,跟他们分享一些相似经历,与之产生共鸣,这样会比较容易攻破他们的防线。”已从事了4年社工工作的朱国新分享着他的经验。他总是尝试着与自己的服务对象做朋友,带领他们去做志愿者或者参加团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被需要。“但是,从陌生人到朋友的转变不能操之过急,需要耐心引导和等待。”他特别强调。

在趣味运动会中,朱国新向青少年示范游戏规则。


不一样的身份,不变的信念

2008年初入大学校园,朱国新选择了修读当时知名度很低的社会工作专业,4年后,大学毕业的他如愿从一个带着青涩气息的学生走向了做实务的社工。随着经验的积累与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两年后,他开始成为项目主管。

从一线社工到项目主管,变化的不仅是身份,更是肩膀上所担责任的重量。如今,作为花都区“青年地带”的站长,除了社工实务,朱国新还要负责统筹服务、团队支持和其他外联工作。对比在校学习时的自己,朱国新表示这四年的工作经历给予了他一个宏观视角,他不再把视线局限在个案上,而是从宏观角度去思考与个案关联的方方面面,“纵向上,要考虑青少年今后的成长轨迹和发展方向,通过‘授人以渔’使其取得长足发展;横向上,要考虑到个案对学校或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

从学校到社会,角色在变,但朱国新对于社会工作理念的认可从未改变,即助人自助。朱国新很感激社会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归属感。看着一个个青少年走上正轨,朱国新为自己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感到高兴和自豪。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外地人,社会工作让朱国新既结识了一班志同道合的盟友,也与每一个服务对象成为朋友,从而在广州找到了归属感。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