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新闻业的自恋感
日期:[2016-06-26] 版次:[A02] 版名:[评论]不久以前,我去听一场新闻从业者的学术讲座。讲者当时是知名的理想主义者,某报的首席记者,写出的报道颇有影响、也常有争议。不过,到学校来举办学术讲座,大多数记者也只能就自己的某篇代表作剖析来龙去脉,讲故事的立意,大于学术上的反思与辨正。
这位先生也果不其然,开口就宣称自己的江湖地位,顺势导入奠定地位的代表作,讲惊心动魄的调查、曲折惊险的采访,类似于我们经常听到的学术讲座,“这是一个探赜真相、不畏险恶的,关于勇敢、正义、良心的故事”,讲者总是愿意传达这样的理念。故事的冒险性和正义性,通常会深深感染未出茅庐的莘莘学子们,于是他们笃定决心,要秉持着铁肩担道义的理想,要成为鞭笞黑暗的社会良心,从此扎身进入了深似海的新闻生涯中去。
怀秉理想主义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没什么不对。但新闻业对人的感召中,我们通常看到的是超越感召的自恋——一种“舍我其谁”的自恋气质,拔高新闻业的公共精神。以“理性、中立、客观”为代表的新闻业基本原则(“理中客”),是典型的教科书写作写法。但事实是,新闻业再怎么具有公共精神,说到底也只是一项职业。
媒体有价值倾向,记者只是一份职业。承认这一点没什么难度,但对于很多人来讲,自我剖析和反省像褫夺自己的荣光。早就习惯于“无冕之王”,自矜的是对于社会进步的贡献。一定程度上,这也成了理想主义者自恋的缘由,躲避攻讦和置喙,以为自己不被别人所理解,以为全世界都与自己作对,这是典型的不经反省的性格悲剧。
与“理中客”的基本形态对应的,是操作手法的壁垒。新闻业门槛不是很低吗?新闻业真的具有专业性?面对新闻业的质疑,有心者发明了“专业主义”的词汇。
在纸媒时代,专业主义讲的是写作手法,讲的是记者的知识储备。确然,由于具有更权威的信源、更单一的传播渠道,专业主义承担了相当大的启蒙责任。一件新闻发生,公众借以了解的全貌,便是新闻;如何在新闻中脱颖而出,涉及的便是专业主义。我们这里所讲的专业主义,主要是选取专业主义的一部分问题:记者到底专不专业?
略举一例。去年湘潭产妇死亡事件中,具有“专业主义”的新闻从业人员,一开始所撰写的新闻是“产妇满口鲜血躺在手术台上”,特点是直观、感性、煽动力,然而也极度抽象,只能说明“口吐鲜血”;而新闻不断反转后的网友观点介入,则开始真正体现专业智识、专业力量,关于“羊水栓塞”的知识普及在相当程度上启蒙着受众。
新闻业当然需要新闻系的学生,但是只是去抽象的报道景观、照搬或者翻译他者的观点,这不叫专业主义。在今天,我们对专业主义有了更强烈的要求,那就是不仅要文本好看,更要带来实际上的知识增量、信息把控。单凭知识增量这一条,很多媒体人就做不到;他们在网上去搜到的,网友能搜不到?知乎和果壳上的知识普及,媒体人又能掌握多少呢?
这种情形下的专业主义,更接近于媒体运作、新闻伦理的专业主义。媒体人应该承认,在新媒体时代,在内容创作上要尽量汲取各方所长,而自己应该就所长的平台搭建进行变迁和改观。但是这一点,对于很多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于是自我的强化,正回到“理中客的失落”一部分所说的。
回到开头,媒体人赖以顾影自怜的“理中客”和“专业主义”,似乎已经不能成为固步自封的理由了。缺乏对这些问题的基本认识,就只能继续“自恋”下去——而无论对于新闻业或者新闻教育业而言,放下这种自恋,把新闻职业归之于普通,才是有必要性的。
来源:微思客WeThinker(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