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污”文化 网络次生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刻意解构?
日期:[2016-06-12] 版次:[A08+] 版名:[环岛策划]记者: 谢中秀 实习记者:刘昕
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脏的意思,但在网络文化当中,它却和脏划分出了清晰的界限。网络次生文化中的“污”有着合适的尺度,多一分是猥琐,少一分又无聊。污可以风流,可以调侃,但超出这个范围的就是low。
近来,大学生们都以追捧污得内涵的综艺节目为好,仔细回想,“污”文化最早大规模地出现是在网络节目《奇葩说》当中,以马东为首的“马晓康”天团带领着一班奇葩辩手在节目当中公然地开起了“污污污”的小火车,讨论着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启齿的话题,金句频出甚至尺度大到要哔哔消音,风格如此犀利的节目引发了热议。
穷得坦荡、毫无逻辑、剧情雷人的《太子妃升职记》依靠着女主的各种花式撩汉撩妹的污技能而成为现象级的网剧,而后的《火星情报局》、《极限挑战》等综艺节目也加入了“污力滔滔”的行列,男男CP炒得满天飞,内涵的字幕,带着各种暗示意味的动作等都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些噱头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力,也顺利地霸占了热搜榜的头条。随着对电视综艺节目的监管力度加大,各路势力纷纷在网络综艺节目上加大了炒作力度。最近的《火星情报局》集齐了天天兄弟、张宇等老司机,在“内涵污”的路上越走越远,收视和口碑却越来越好。
“污”文化自从上线以来,依靠着网民们自发的病毒式的传播牢牢扎根于网络文化当中,这种次生文化在地位上比不上主流文化,但我们却不能否认他所带来的影响力。每当出现新的语词解释的文化潮流时,总会有人站出来支持,也会有人站出来反对。“污”文化,到底是对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还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和反叛呢?
大学生到底有多污?本报记者在大学城学子中进行了线上的数据调查。根据调查问卷反映,80%的大学生看过“污污污”的相关综艺节目,但大家不认为“污”是一个褒义词或贬义词,更多的人认为这是一个中性词。
填问卷的汉子比妹子稍微多那么几个,在问卷对象当中,看过和“污”相关的综艺节目的人占了80%,只有20%的人完全没看过这些节目。在看过节目的人当中,对节目无感的人和喜欢到欲罢不能的人数旗鼓相当,用综艺节目来打发时间的人反而较多。57%的的人对于耽美、同人小说等没兴趣,28%的人以看这类小说来打发时间,看过但不喜欢的和追到停不下来的人都各占7%。
再来看一下大家的脑洞有多大。在脑补“污”的场景这方面,43%的同学选择了会自嗨,脑补到停不下来,自动自觉地开起了小火车,同学们,该吃药啦。29%的同学表示会跟好基友分享意味深长内涵十足的脑补场景,28%的人表示不会开脑洞,看完节目就罢了。
问卷还调查了一下同学们身边的“老司机”,39%的人表示一般般,身边没有很多,37%的人表示身边污力滔滔的朋友真的不少,有17%的人表示身边全都是脑洞大开污法污天的朋友,只有7%的朋友表示身边没有这样的人。
对于“污”的理解,76%的人都认为是个中性词,17%的人认为是正面词语,只有7%的人认为污是负面的词。对于身边“污污污”内容的看法,大家都保持着比较正面包容的态度,觉得污挺好玩的,在朋友之间聊天的时候可以活跃气氛,也可以帮助大家和新朋友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熟悉起来。仅有22%左右的人表示污文化也只是昙花一现,等下一批网络文化潮流出来时,污就会被抛弃。也有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因为有些人污得特别低俗,所以一般不会在不熟悉的人面前随便开火车。
如果说前面大家对身边的污的接受度很高,那在问卷的最后,关于网络次生的“污”文化,大家的看法就不太一致了。15%的人觉得“污”就是网络上千千万万昙花一现内容的其中之一,26%的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对世俗的嘲讽。有54%的人觉得污是对传统的新定义和新发展,在互联网发展迅速的当下也不算坏事。有20%画风清奇的朋友认为污是对世俗文化的净化和认同。还有人认为“污”文化和“搞基”文化一样,本来小众的亚文化突然爆发成为网络流行词,越来越多的人跟风,有的没的都往上贴,就是大写的尴尬。
从调查中可以发现,大家对于突然爆发的“污”文化,是乐于接受并敢于体验的。许多的小伙伴可能内心早有小九九,污文化的出现恰恰让这一切都可以正大光明地摆上桌面聊,除了网络文化兴起的作用,性观念的解放也对此起了正面的影响作用,许多污的内容我们如今讲起来再也不会一脸害臊,即使多数人仍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但至少我们对于谈论性谈论性观念不再像从前那样羞耻,这也算是一个进步吧。
随机采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大家的观点都各具风格,相互间的对话也是一次思维的撞击,交换新观点的趣味过程。我们从小都被教育要远离黄赌毒,但如今污文化大行其道,男生女生们对“污”文化怎么看?污与黄的界限到底在哪?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的看法。
Toto(男)认为污其实并没有形成一种文化,在他看来,污这些内容比起黄来说,都是小儿科。比如说大家看《极限挑战》时候不断脑补充其量算污,然而若看的是一些大尺度美剧(你懂的),那就是黄暴了。虽说如此,污和黄还是有不同,黄之与人,为暴露的性; 污之与人,为可能性的性。
岑荥(男)有着与Toto截然相反的观点,他认为污和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的看法是,在平时生活中的玩笑话污一点无伤大雅,但严肃场合若是污就不太能接受。污带有一点玩笑的意思,而黄更认真一些。污其实是用一种隐蔽的方式黄,既然隐蔽,就模棱两可,既然模棱两可,就容易被各路段子手、节目组等炒作方利用来吸引眼球。
世界并不缺少污,只是缺少发现污的眼睛;女生嘛,污一点才可爱;颜值高的叫污,颜值低的叫耍流氓;有文化的人污起来也是优雅的;不是我太污,是这个世界太复杂……
“王凯圈外女友”(化名)这位同学的实习工作偶尔与所谓“污”文化有关联,作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妹子,她表示性是永恒的科学和话题,是很正常的事情。色而不淫,污而不黄。以科学的角度,艺术的眼光看待,不要冒犯到别人就没问题。在她看来,比较“污”的人,特别是女生,会让人感觉幽默一点,但要看聊天对象接受与否;污的女生有反差萌,而男生控制不好容易让人感觉猥琐。
最后采访到的这位包包同学(女)在平时生活中也是被周遭朋友称为“老司机”。对于污,她认为其实挺好的,偶尔看一些视频可以释放压力,消磨单身狗的时间,也可以让自己的思维更活跃。污和黄的区分在她看来,污更优雅一些,更调侃一些,也更好玩一些。原话是”能接受污法污天不能接受黄天黄地“,意思是她能接受人家称自己污,却不能接受人家说自己黄。
道理的确是如此,同样的一个人,你如果说他污,他可能也就是哈哈一笑,但要是说人家猥琐,换谁都会不高兴吧?
这些网络流行语只是“污”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网络次生文化,调查后会发现,大学生多数是处于被动接受后主动传播的一个角色,更多地是出于好玩,并没有刻意地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解构,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更合理的观点是认为“污”文化其实是对历史上长期的性污名化的拨乱反正。大家不再羞于谈荤段子黄色笑话,而是大大方方承认对此有好奇并坦荡地一起谈论,这是道德观念的进步。
身边随处可见的老司机,看“污力滔滔”的综艺和电视剧,张口就是段子……大学生似乎越来越“污”了。但是这一切的提供者,“污力滔滔”的某网络综艺节目制作人却不这么看,在他看来,大众对“污”的追求只是暂时的,这也不是网综未来要走的路。
“对于大学生是不是越来越‘污’了,这不好说。”该网综制作人表示,他们公司刚刚制作了一档综艺节目,内容也是“污力滔滔”,但在他看来,这不是网综未来的路,只是暂时的,虽然目前众多综艺以“污”为卖点,但是,“污这个市场不大。它不会是主流市场,这个阶段只是过渡期。”这位制作人表示。
而大学生对“污”的追求,也更多地是用一种调侃的态度。“只是觉得‘污’好玩儿,有趣。你要让他们真看重口味的东西,他们不见得待见。他们爱的,就是这其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和挑逗。”该制作人表示。但“污”确实掀起了综艺狂潮,其力量却不容小觑。网络次生文化也有冲击主流的可能——从网络流行语这种小的网络次生文化逐渐挑战主流语言文化,并逐渐成为现代人离不开的词汇,收纳进入词典,就可见一斑。
大学生们对于“污”文化或许并没有什么刻意的结构主流文化的意图。但是其影响力着实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边,它强势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触及我们的兴奋点,解放人们对“污”以及“性”的敬而远之以及闭口不谈,激发我们体内吐槽的洪荒之力,引发一波又一波线上线下的狂欢。它有娱乐的效果,也有教化的效果。但这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一代的力量。
网络流行文化总是周期性地更替,这一次是“污”,下一次不知道会是什么,这是网民的狂欢,也是对文化的新发展,即使可能昙花一现,但它也出现得耀眼,在文化的发展史上留下独特的印记而后再退场,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件坏事。有新的东西不断出现,冲击传统,才有一代一代的更替和前进。
不过,小“污”怡情,大“污”可就不好了。学子们“污”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