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广美公益学子的“拾荒梦”

日期:[2016-06-12] 版次:[A06] 版名:[岛民]

记者 黄久宴 实习记者 孙梦圆


“你好,我们是‘拾荒梦’的,过来收瓶子和纸皮!”每逢双周的周三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校区的宿舍楼道里都会准时响起这样的声音。在学校的筑梦咖啡馆里,我们见到“拾荒梦”公益团队的其中六位成员。


公益种子扎根已久终发芽

公益人有着相似的爱心,但走上公益之路的原因却各不相同。成立于2014年3月的“拾荒梦”还很年轻。为什么要创立“拾荒梦”公益团队?陈彦伶道出了原因:团队的创始人莫绮婷在高中时期,学校组织了环保活动——搜集学生们的废草稿纸卖钱,用三年的积蓄给一个山村小学建了图书室。创始人感到十分震惊,她没有想到小小的草稿纸竟能换来一座像模像样的图书室!于是,带着公益之心,她来到了大学,在广美也成立了一个拾荒的组织,搜集学校宿舍废弃的纸皮和空瓶子,变卖之后把钱存到一定的数额,通过救助站来资助山区的孩子。

由于十分赞同创始人的理念,陈彦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拾荒梦”,而作为陈彦伶的朋友,陶荣荣也受到感染,一起加入了团队。通过宣传和招新,“拾荒梦”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但是由于受不了过程的艰辛,也有人陆陆续续离开。“公益本身靠的就是自愿,我们也不想强人所难。”

这其中的艰辛到底是什么?这几个年轻的同学到底为着自己的公益梦付出了多少?你一言我一语,他们说出了背后的故事。


做公益,很累也很开心

一个瓶子很轻,收瓶子看起来也并不难,但是这看似简单的公益之路,走起来却并不是那么顺畅。

对于这个男生数量为个位数的团队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搬运的问题。7栋宿舍,一栋由1-2个人收,由于人少,把装满废瓶子、纸皮的编织袋搬到楼下的过程十分吃力。“有时候还收到一些旧书,收的时候很开心,可是搬的时候完全懵掉了。”将分头搜集来的“宝贝”集中在空地上,“拾荒梦”的成员再协力运出学校,联系南亭村收废品的阿姨来回收。由于没有运输工具,他们往往要借助阿姨的车一起把废品搬运到回收站,再协助阿姨一起进行分类。“没办法,我们都是把女生当男生用。”

垃圾的分类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很多瓶子还有没倒干净的饮料,放了很久,散发着阵阵恶臭,瓶身也黏黏糊糊。”在分类的时候,这些同学一开始觉得难以下手,“但是慢慢地也就习惯了”。

而在回收的过程中,宿舍的物业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定的。“第一次回收的时候就遭到了物业的阻拦,物业不让我们进楼回收,但我们是本校的学生啊,为什么不能进去?我们还和物业吵了一架,但最终物业还是被我们说服了。”搞定了物业,“拾荒梦”的成员们开心不已,却没想到在把废品搬出学校的时候,保安也对其进行质疑,并要求其向物业和后勤处申请。但是一次两次三次,保安看到这些风雨无阻的默默坚持的学生,也逐渐被打动了,“后来对我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着我们去。有时还会把可回收物的信息告诉我们,让我们很感动。”陈彦伶说。


用艺术之光点亮公益

由于在艺术院校就读,“艺术与公益结合”也成了“拾荒梦”团队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艺术展览等方式唤起更多人对于山区孩子的关注。

“拾荒梦”和东莞的“黑珍珠”助学社合作,在去年的时候随同他们一起下乡考察。这也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面接触自己所希望去救助的孩子。留在山区里的很多家庭都被贫穷困扰着,这些受资助的孩子要么是单亲家庭,要么是家庭成员重病,甚至有的孩子的爸爸或者妈妈只是觉得觉得山区太辛苦一走了之。这些孩子的遭遇触动了“拾荒梦”的成员,他们用相机拍下了这些孩子和家庭,回学校办了一场名为“我们不一样,我们都一样”的摄影展。

布展需要资金,“拾荒梦”团队囊中羞涩。他们装裱的框也是朋友工作时办的展览剩下的,自己还掏了1000多元。但令人欣慰的是,摄影展的效果很好。“布展的时候想的是以艺术的方式去展示,希望以艺术的感染力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种公益方式。然而在看留言的时候,我们发现观众更多地是去关注照片里面的故事以及人物的遭遇。再到了进行回收活动的时候,我们十分惊讶有了更多人知道了我们。有人支持的感觉真的很好,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山区的孩子条件十分艰苦,也比城里的同龄人更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这体现在他们的人生选择上。“真的挺无奈的,很多成绩很好的孩子明明可以考高中,接着考大学,但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他们更多会去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学一门手艺,尽早地帮补家庭。”

令“拾荒梦”难忘的是,这些贫困的家庭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愁云满面,相反,他们的脸上总是挂着乐观的笑容。“有一个患冠心病的单身妈妈带着三个孩子,两个在上学,我们问她为什么不治疗,她乐呵呵地说哎呀没没事啦不用治。”这种乐观让人心酸,也让人心生敬意。


拾荒梦,梦仍在延续

对于“拾荒梦”来说,最开心的时候无疑是孩子得到帮助的时候,这也是支持着他们一直走下去的动力。他们将回收变卖的账单做成海报,每两个月在学校的宣传栏公示一次,这样透明的展示使得同学们的信任度逐渐上升,每次去回收,提前告知参与宿舍的数量都在增加,还有人对他们说支持。

在学校,他们回收的宿舍数量达到200多个,仅靠“拾荒梦”的人手是不够的。“每次回收活动的时候,对我们的体力消耗是很大的,而且因为希望尽可能不打扰到大家的学习生活,我们两周回收一次,而且都挑在大部分人没课的时候。这样一来,我们的工作时间短而且工作量大,要是有成员有事没空来帮忙则更忙不过来。” 陈彦伶表示,虽然回收活动很累很辛苦,但大家还是乐在其中。

有人建议“拾荒梦”改善回收模式,制作定点回收箱减少人力成本,但由于手续重重,所以一直没有实现。而“拾荒梦”的成员现在也已经大三,马上要面临着实习、工作等现实问题。他们最担心的是,当他们离开校园后没有人接手他们的工作。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我们和学校的青年行动指导中心协商,把拾荒的工作交接给他们,沿用我们的公益方式,今后还是会定期交流。我们不想就这么断掉对于孩子们的资助,这也是我们拾荒梦的延续。”

“拾荒梦”的成员对我们说出了心声:“广美太小了,其实这种方式可以应用在各种社区、宿舍、居民区、公司等等,只要大家都能形成这种理念,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并且实现更大的帮助”。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