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羊城千年龙舟文化 守望中的破茧传承

日期:[2016-06-09]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龙舟似蛟龙出水,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今天正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成为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广州地区赛龙舟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衍生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如“吃龙舟饭”、“洗龙舟水”、“龙船景”等,经由岁月的洗礼沉淀已然成为一种独特的龙舟文化。然而,与其他传统文化和工艺一样,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消遣方式的多样化,龙舟文化也面临失传的困境。龙舟文化传承人苏应昌不禁担忧,“年轻人大部分不愿意参与,只有中年人或者老一辈的人愿意坚守。”

采写:本报记者 何伟正 杨燕芳 周司琪 摄影:黄宇帆

 

龙船景闹足一个月 热闹过春节

 “凼凼转,菊花园,阿妈叫我去睇龙船”,珠三角的孩子从小就会唱这首民谣,在广州民间,端午节更多被称为龙舟节,老广们看龙舟吃粽子必不可少。而且并不限于节日当天,从农历四月开始,广州各村就纷纷举行龙船景活动,持续长达近一个月。

广州地区保存下来的端午赛龙船等习俗,与广州及珠三角地区河网密布有直接关系。著名民俗学家、中山大学博导叶春生说,广州地区赛龙船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衍生出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如“犒标”、“吃龙舟饭”、“洗龙舟水”等,已成为一种独特的龙舟文化。

民谚称“四月八,龙船透底挖”,就是指广州民间一般在农历四月初八将深埋在河涌底或池塘里的龙船挖起来,并选好时间进行起龙仪式。龙船请出,标志着一年一度的龙舟节正式开始。

从四月下旬到五月初五是赛龙船的高潮,各个村互相走访,举行竞渡,得胜者可获赏全只烧猪。之后到五月中旬重新埋龙舟,前前后后要历时一个多月。“在我们这里,端午比春节还热闹”,车陂村刘婆婆的话代表了不少广州村落居民的心声。

 

激活龙舟文化需要创新包装


 

看完龙舟再吃龙舟饭

赛完龙舟点少得龙舟饭?龙舟饭原意是在龙舟比赛前后慰劳划龙舟的健儿,后来逐渐也被当地村民视为一种好意头,有“吃过龙船饭,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说法,因此龙舟赛后,很多村落都有宴客齐吃龙舟饭的传统。龙船饭热闹与否,是当地是否兴旺的标志。

在端午节期间,车陂村保留了传统的龙船饭,各姓氏村民在村里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日前,村内11个祠堂设下龙船饭超过500席。扒龙舟过后,车陂村各参赛龙舟队伍都兴高采烈地将摆在涌边过百斤的金猪抬回各自祠堂,“领个好意头”。

晴川苏公祠堂内张灯结彩,围桌而聚的村民有说有笑,十分热闹。当日的菜式中,鸡、鸭、鹅是主打,还有生菜、冬菇、烧肉、芋头扣肉等好意头的菜式。由于龙舟手长时间在烈日下比赛,龙船饭还提供辣椒炒豆角萝卜脯、冬瓜汤等菜式,为健儿们祛除湿气、消暑解毒。

 

年轻人对龙舟文化的陌生:00后只知道端午放假

对于赛龙舟、吃龙舟饭等传统端午习俗内涵,老一辈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但随着历史长河的湍流,龙舟文化在新时代青年心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呢?他们对龙舟文化又了解多少?

25岁刚毕业工作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自己大概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去看过一次龙舟赛。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具体细节都记不清。“只记得天气特别热,划龙舟的人、岸上加油鼓劲的人特别热情。”至于为什么只去看过一次,李小姐表示自己村里没有这种习俗,要看需要去其他村落,后来因为学习的原因就很少再去。“现在端午有假放,一般都是宅在家休息,也不会跑去人挤人,又特别晒。”

在广州长大的张小姐也坦言,“看龙舟赛事没有什么代入感,在村里搞的又没有时间和精力回去看,邀请赛也没有认识的人参赛,几乎不会去看。”

今年12岁的妞妞是典型的00后,对于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她并没有太多印象。在她看来,端午节意味着放假,放假就是出去旅游玩耍。在问及是否观看过龙舟赛时,妞妞表示,只在电视里看到过。“不太能理解他们这是在干嘛,就是看他们拼命在划啊划,前面有个人站着使劲喊。”

妞妞表示,相比之端午看龙舟赛,她更愿意和朋友或者父母出去旅游。“感觉不好玩,就是站那看人划船。我和朋友都不爱去。”

 

龙舟文化传承陷青黄不接困境

知名广府文化学者饶原生指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借着岭南河网密布的地理优势,先辈们千百年来都在水上完成仪式化的活动,划龙舟是归宗认祖比较突出的体现,每条船上都是各村的姓氏,代表着血缘宗亲之情。然而,二元社会中成长的广州人,以及外来的新广州人对龙舟文化认识比较缺乏。

“龙舟文化传承的确存在青黄不接的境况。龙舟文化是带有浓厚宗族祠堂意识的文化,但近十年来,对于龙舟的热度的确减低了。主要在于年轻人大多数不愿意参加,如今会全情参与的中年人居多,30岁以下的多数抱着‘趁墟’的心态来玩玩,也很少在意需要学习相关文化内涵。”龙舟文化传承人苏应昌坦言,所有文化的载体都是人,但划龙舟、造龙舟的人越来越少。加之经济社会冲击大,以前的端午节,哪怕每个人要开工,但都会全村参与,但今非昔比。

记者观察发现,在河涌两旁观看划龙舟的观众多为上了年纪的中年人或老年人,年轻的面孔比较少见。对此,苏应昌表示,由于年轻人参与热情不足,难以为龙舟队注入新血。

 

青年渴望龙舟文化破茧传承

去年5月,在广东共青团开展的“活力在基层”主题团日竞赛暨优秀服务型团组织创建活动中,针对广州、佛山、深圳地区民众发起的《关于龙舟文化继承和当代价值的社会调研》数据显示,八成受访者对龙舟文化面临失传表示“很可惜”,认为应迅速加大力度扭转局面。

李文光现在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他大学本科在广州就读,来广州的第二年第一次看龙舟赛就令他倍感震撼,他也很喜欢这项传统活动。他期待广州可以举行龙舟文化节,“传承文化应与新的传播及宣传形式结合,融合时代元素,加上网络科技,还有明星效应,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像漓江现在做的夜游两江四湖就是晚上用灯光效果复原古代渔夫捕鱼的效果,那么划龙舟场景重现也可以借鉴相关现代技术,运用VR技术让用户体验划龙舟也是不错的创新。”

李文光认为龙舟也是可以打造文化品牌的,“产业化是可以考虑的方向,配合龙舟比赛制作一些旅游纪念品进行出售,还有相关的文化周边产品也颇受青年喜欢。”他还强调青年学子是传承龙舟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可以在学校举办龙舟文化的相关展览活动,让学生可以更方便直观地接触到龙舟文化。

有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认为可以建造龙舟主题公园和龙舟运动体验室,提供更加多的渠道和方式来普及龙舟文化,真正让传统文化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

 

专家:振兴龙舟文化 需结合年轻元素推陈出新

对于如何振兴龙舟文化,苏应昌认为,政府和民间需要一起努力宣传,“单凭一条村一个祠堂是力不从心的,民间的资源平台都有限,宣传能力始终有限,这就要靠政府及相关组织的协助。”苏应昌称,“社会进步,无法改变,粤剧被电影冲击,电影被电视冲击,电视被电脑冲击,电脑被手机冲击,时代一直在进步,因此龙舟文化的传承手段和宣传方法也需要更加创新。”

为了活化龙舟文化、提高民众对于端午节的认同参与感,饶原生建议努力发掘龙舟文化中的各种文化符号,用时髦现代的手法进行包装,以此重新焕发活力。“其实如今不少地方也做了这些努力,很多餐厅、酒店都组织粽子DIY活动,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参与度。”饶原生建议,文化符号必须和年轻一代相结合,让年轻人不再做“局外之人”。

同时,他也指出,每年高考都与端午节相差不远,而龙舟文化的核心正是“赛龙夺锦”,与高考的“金榜题名”相吻合,相关组织能在这些日子里组织活动,把两者结合,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也让龙舟文化深入年轻一代心中。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