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老广州失落的赛龙舟
日期:[2016-05-29] 版次:[A10] 版名:[发现广州]记者 黄久宴 实习记者 孙梦圆
龙舟竞渡在广州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赛龙舟的活动。早期赛龙舟只是一种宫廷活动,到了明、清两代,广州到了龙舟竞渡的鼎盛期,也变成了老少村民都熟悉无比的民俗活动。
古时广州龙舟竞渡与今天不同,"舟大人多",是一种艺术性很强的群众艺术活动。正如屈大均当年所形容的:"舟龙长十余丈,高六七尺,龙须去水二尺,龙额与项坐六七人,中有锦亭,坐倍之。旗者、盖者、钲鼓者、挥桡击楫者,不下七八十人。"
每到端午节,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用向水中投粽子、划龙舟等形式纪念几千年前在汨罗江抱石自尽的诗人屈原。而在水系密集的广州,关于划龙舟的习俗则更加喜气。广州划龙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趁景”,二是“斗标”。
“趁景”就是划龙舟。兄弟村、老表村的近百条龙船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只表演技巧,不排名次,轮流在各乡举行几乎天天有“景”-----初一珠村景,初二海珠大塘景,初三车陂景,初四庙头景,初五石牌、猎德景,这已是广州传承多年的习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珠村人“招景”,天河、番禺、海珠各村的龙舟都会到珠村“应景”游玩;“斗标 ”就是斗龙舟,也叫赛龙舟,比赛夺标,按名次一排高下。每到这时,珠江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好不热闹。
藏龙,是广州地区特有的习俗。由于木质的龙舟长期在太阳底下暴晒会导致船体开裂,当每年的龙舟活动偃旗息鼓后,聪明的村民择吉日把龙舟藏在附近河涌近岸的泥土中,使龙舟得以完好地保存,以备来年再使用。
与藏龙对应的则是“起龙”,与“喜龙”谐音。俗谚谓“四月八,龙船随海滑”。四月初八佛诞节这天,将去年端午节后沉入涌底的龙船起出。起龙期间,渔民们通常都会休渔,上香,祭拜,由男丁将船慢慢起出,洗刷干净泥土,边敲鼓边驶出涌口。
对于过去的广州村民来说,每年端午节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因为端午节前后要按照风俗举行盛大的祭祀与集体活动;但对他们来说,端午节也是一个稀疏平常的节日,因为从出生开始,端午节每年都过,就像划龙舟一样,是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节目。
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很多古老的风俗消失不见,同时失落的,还有端午节的龙舟。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上的练溪村是失落的村庄的缩影。大学城的建立使得炼溪村的村民几乎集体迁走,由于住得散了,就再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划龙舟了。炼溪村的村民迁到了新垦镇和谷围新村,搬迁过后,仍然有人回到炼溪,将往年埋入水底的龙船起出。只是,时过境迁的炼溪村再也难以找到合适的赛龙舟的水域,大部分村民都是选择去大塘村等兄弟村参与他们的端午龙舟赛。
除了炼溪,感到失落的还有官洲的村民。尽管官洲的藏龙塘还得以存留,但已经迁至仑头的官洲村民仍然怀念过去没有拆迁的日子。龙船还在,庇佑还在,但对于村民来说,赛龙舟早已超越了竞技的意义,而是村民们团结凝聚的感情纽带。宽阔的水流上,每个村各派一条船,岸边挤满了看龙舟的人群,除了看哪个村子的龙舟划得快,还要看哪个村子的龙舟靓。在锣鼓喧嚣和众人的点评呐喊中,端午节不再是伤感的祭奠,而是其乐融融的盛典。
年轻的不会划,年老的划不动,这也正是如今龙舟的尴尬之处。在很多村落里,还能看到废弃的龙舟,细长的船体静静地暴晒在阳光下,精雕细琢的龙头似乎在无声泣诉。
为了保护传统风俗,政府和民众也做出过一定的努力来挽救,但仍旧改变不了划龙舟这一民俗正在慢慢衰落的事实。在珠江的江面上,1995年起,每年都举办了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来自广州市和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拿大等国家地区的几十条龙舟,在珠江上荡舟参赛。尽管比赛惊险刺激、精彩纷呈,每年都由电视台直播,但村民们说,这少了以前的那种味道。
中山大学成立了自己龙舟队,去年5月23日,第一届中山大学院系龙舟赛在东校区谷河举行。来自14个院系的286人参加了比赛。与传统的龙舟赛不同的是,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国际龙舟队里有不少女队员,无疑也为民俗的保留增添了一份不一样的色彩。
好在猎德村的祠堂群落还得以保留,当年的藏龙塘也还在,据说里面还存留着十余条龙船。到了 “起龙”的日子,还会有身强力壮的男子来挖出龙船,仔细地为它们清洗,描花,形成衣服生机勃勃的“采青图”。
荔湾泮塘也还保留着“起龙”的习俗,到了日子,村民们齐聚荔枝湾,准备好船桨、旗帜、罗伞、烧猪烧肉、饭菜酒水,样样十份,寓意十全十美。起出来的龙舟,船头船尾要上油,清清爽爽。泮塘村的这条龙舟长36米,也是广州最快的五条龙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