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宣 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院长助理、数字媒体艺术系系主任
专家说
因为中国动画技术有保障
《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片制作耗时5年半,超4000人参与制作,镜头数达到2427个,具有特效镜头1948个……这些看似“冰冷”的数据正展现着国漫的“火热”。《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中国动画逐步提升的制作水平与合作碰撞出的火花。
为了让观众对两场“大战”留下深刻印象,动画制作人员“使出浑身解数”,使用了极其复杂的模型、庞大的计算量和独立的物理引擎绑定,向观众“秀”绝技,展现了中国当前最难的动画技术。哪吒肉身被咒语撕裂的镜头,每根刺、每块碎肉都设置了独立的控制器。短短10秒钟的镜头,竟耗费了1年制作时间。
《哪吒》系列电影如此大体量、高质化的动画制作可不是“单打独斗”的!这些精细的镜头被切割成无数个小模块,分派给一百多个动画制作团队。他们发挥各自的“特长”用动画效果展现最逼真的效果。这体现了我国动画工业体系已初具规模,能够合力完成世界高水平的动画电影制作。
从《哪吒》系列电影,我们还可以看出国漫正经历一场“造神运动”。许多人说,“哪吒闹的不是海,是中国电影的未来。”“神”和“海”,其实质是指文化IP(即知识产权)。动画者将特定的文化元素,通过创意编创和知识产权运营,形成具有粉丝和流量潜力的符号或品牌。《哪吒》系列电影的营销模式将口碑营销与IP生态化运营巧妙地相结合,提升了大众对该电影的关注度与受欢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