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志愿青春,一种付出的得到

日期:[2016-04-28] 版次:[A05] 版名:[人物]

“五四精神”先进人物系列报道之志愿篇 



1987年,广州开通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热线。29年过去,据广州“志愿时”系统最新统计,广州志愿者达到743万人,累计服务时间达亿多小时。无数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当中,志愿精神更是无处不在。

广州市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及淋巴细胞)二次成功捐献者翁耀佳;从志愿者转型为志愿领袖培训师的张军文,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志愿路上不断前行。本期“五四精神”系列报道将带读者走进这两位志愿青年,分享他们志愿服务的点滴感动。

采写:本报记者 周司琪

 

翁耀佳:志愿让人看到这个世界美好的一面

翁耀佳是广州市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及淋巴细胞)二次成功捐献者,是一名无私奉献的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除此之外,他还是广东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服务队队长,常常利用自己中午休息和下班的时间探望志愿者,分享自己的志愿捐献经历,舒缓捐献者的压力。

 

翁耀佳



服务志愿者,不希望让他们经历自己曾经的迷茫

2011年,翁耀佳进行了自己的第一次造血干细胞捐献,但是对于他来说,自己并非伟人,从病房到采集室的路上,他都神经紧绷。“感觉比高考还紧张,”翁耀佳表示,“那时的自己非常迷茫,很想找个有捐献经验的人好好聊聊。我尝过那个滋味,确实不好受。我不希望那些捐献者也是这个样子,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尽自己的能力去陪他们聊聊天,让他们心里安稳一些。”

2006年,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东省管理中心(亦称“中华骨髓库广东省分库”)成立,翁耀佳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成立仪式,并进行了骨髓采集,2011年,他收到通知,自己的骨髓与人配对成功,希望可以进行捐献。

当时的社会,包括翁耀佳自己,对造血干细胞捐献还停留在将针管插入骨髓进行捐献,要忍受极大的痛苦和风险的印象。“但是其实早就不是这样了。现在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是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捐献者被从手臂静脉处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它血液成份回输捐献者体内。与普通献血没有太大区别。只不过时间长一点而已。对身体也少有副作用。”翁耀佳讲解道。

不甚了解的翁耀佳只能查找资料,询问医生好友,来给自己下决心。2011117日,他进行了第一次捐献。20121223日,因为此前的受捐赠者需要额外的淋巴细胞,翁耀佳又进行了第二次捐赠。

 

行善,让人看到世界的美好

因为早前的经历,翁耀佳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让大众更了解造血干细胞的捐献。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会前往医院探访即将捐献的志愿者,也会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讲解、知识普及,尽自己的力去普及这类知识。

翁耀佳曾经接触过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男性志愿者,患有晕血症,但仍然坚持进行捐献。“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每天抽血,此外捐献时抽血的管子萦绕全身,除非眼球连转都不转一下,否则不可能不看到血。”他回忆自己当时和这位志愿者沟通的情形说,“我就问他那你怎么办,他说,那我就不看呗。于是整整四个小时的采集时间,他真的是一直一动不动盯着天花板,成功完成了捐献。男孩坚持捐献的原因也很朴实,都答应了,那就要做。”

虽然在志愿服务中,翁耀佳也会遭遇到不少困难,并且仍有相当数量的人对其不理解,但是他觉得,不论如何,世界还是美好的一面占多。从2006年刚建立时的志愿者屈指可数,到现在的已有416个成功案例,广东省的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一直在进步。

 

张军文:用心做个“志愿哥”

张军文,在微博和微信签名中都自称“志愿哥”,早在2002年,他就在开始接触社区里的志愿服务。2005年正式加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如今,志愿时已长达5000余时。从马路站岗的基层志愿者、志愿队伍管理者,到转型参与志愿领袖培训,这11年的志愿历程,对张军文来说是“不断成长的历程,是最宝贵的”。

 

张文军



客运站交通志愿者:尽心服务

多年来,张军文一直从事天河客运站志愿服务。每逢重大节假日,工作人员应付不了过量的客流,需要大量志愿者协助疏通导乘,维持秩序。当时作为天河客运站团委书记的张军文与天河客运站的岭南技术学院对接,通过内部网络,招募近一百多名志愿者。

2008年,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灾害让交通基本半瘫痪,广州火车站滞留大量旅客,广州六大客运站接到紧急命令,支援火车站。谈起此事,张军文依旧欣喜,“作为志愿者,我是第一个到现场的,这是至今依旧感到骄傲的事情”。

志愿服务过程中,张军文接触了很多人事,诸如帮忙找钱包、解答乘车路线问题,这些小举动,在他来看,都是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很少会记住的。然而志愿服务中,人与人之间心与心的交换才是难忘的。“从刚开始的不认识甚至排斥,到后来的慢慢相识,他接受你的帮助,由衷地感谢你”这个过程是难得的。

 

志愿者培训师:方法与方式很重要

如今,从客运志愿服务岗位退下来的张军文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担任办公室负责人,同时是首批中国志愿者培训师,编制了《志愿者领袖创新资源公益系列课程》等数十个课程培训。拥有一线的基层志愿经历和丰富的基层管理经验,张军文为志愿服务队管理者提供专业的管理策略,“不让志愿者流失,更好地服务志愿者”。

张军文曾在微博中表示,志愿服务“不仅需要一颗善心,还需要方法与方式”。志愿者常常需要面对质疑与责问,“比如,帮忙看行李,被讹诈丢了东西;比如指错路被投诉”,这些,都需要巧妙的方式来应对。相应的,志愿者需要专业的定岗培训,“专业化、规范化是广州提升志愿服务的关键”。

谈及志愿服务,张军文经常用到“公益”这个词语。关于公益与志愿服务,他有独到的看法,“公益的意义不仅仅只是帮助他人,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在他看来,志愿服务也是一种公益服务,“帮助困难的人,不管是生活上,还是就业上,都是一种再分配”。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