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广州地名
日期:[2025-01-01] 版次:[24] 版名:[红领巾爱广州·名胜街巷有段古]综合整理:阮嘉虹 图:成成
地名的设置初衷本应是为人们提供指引,助其顺利到达目的地。然而,在广州,一些看似熟悉的路名却与其实际的地理位置不相符,这些“名不副实”的地名不仅令外地游客“摸不着头脑”,即便是本地居民有时也会“蒙查查”,找不着方向。本期,就让我们一同化身小侦探,齐齐探索有趣的地名故事。
白云山下的“白云情”
提到“白云路”,很多同学会首先想到它位于白云区。但令人惊讶的是,白云路竟坐落在越秀区内。修建于1912年的白云路,比在1987年1月正式更名的“白云区”,早了整整75年,二者都因“白云山”而得名。
当时,白云路北段的东川桥一带被称为“川龙口”,这里有一条水道源自白云山,而“白云路”一名就是为了纪念这条水道的来源。这个地名不仅展示了其地理位置的特点,更蕴含了水道的“根”在白云山的深刻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1927年3月29日至9月27日,鲁迅先生曾在白云路上的一座名为“白云楼”的建筑中居住。在此期间,鲁迅先生不仅创作了《朝花夕拾》《而已集》等佳作,还积极参与时事评论并发表演讲,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79年,白云楼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评为第二批广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