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两会聚焦十五运共绘体育梦

日期:[2025-01-23] 版次:[A08] 版名:[全运志愿者]


本报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陈津

毫无疑问,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2025年是当之无愧的“体育大年”。

今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盛大举行。2025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今年的一件大事,要全力打造一届彰显制度优势、展示湾区特色、体现岭南风格的精彩体育盛会。

在今年的广东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聚焦十五运和体育湾区建设,共同探索以赛事为桥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港澳大湾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融共通。

赛事基建加速推进

粤港澳应如何加强合作办好全运会?多位委员表示,要做好体育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在集体提案中建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场馆跨域使用。因地制宜建设体育场馆,各城市根据现实情况选择场馆建设种类。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应关注体育场馆的土地利用率,建设集约、高容积率的体育场馆;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城市应注重体育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成本,优先建设体育公园、社区体育中心等。

省政协委员、民建华南师范大学支部主委周永卫进一步提出了常态化开放大学体育场馆的建议。他认为十五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依赖于专业体育场馆与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多元资源的深度整合。在他看来,常态化开放大学体育场馆可以为周边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运动场所,降低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养成定期运动的习惯,从而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培养更多潜在的体育人才,形成体育赛事与全民健身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体育产业升级发展

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IP无疑是一个重要方向。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在集体提案中建议,以十五运会为契机,突出体育消费的引领功能,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民盟广东省委会也在集体提案中特别关注了数字体育新业态的培育。他们指出,广东在产业能级、政务服务体系、高等级赛事和品牌IP、示范应用场景牵引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完善的空间。因此,他们建议广东应以举办十五运会为契机,加快打造数字体育产业发展高地。具体而言,可借助全运会的广泛影响力,培育数字体育产业生态;以全运会赛事组织管理为契机,提升数字体育治理水平;用好全运会东道主优势,打造数字体育高端品牌IP;发挥全运会长尾效应,搭建数字体育应用场景。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委员、中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则表示,应善用现有资源,促进三地体育资源要素流通,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合作。他建议广东省体育局与香港文体旅局及澳门体育局加强合作,在赛事组织、体育版权和运动员管理等方面争取共识,拟定“大湾区体育合作框架”,为全运会前夕的热身赛与日后的跨境赛事形成长效机制,推动运动员与设备跨境流动。

融合大湾区体育梦

本届全运会,被视为大湾区探索制度融合、共同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多位省政协委员在提案中高度评价了十五运会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

广东省政协委员、原广东宏远男篮主教练李群指出,举办全运会为粤港澳三地的体育文化交流与经济合作搭建了桥梁,有力推动了区域内的协同发展。他强调,要把“三大球”项目真正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相结合,深入基层,提升竞赛水平,让更多人通过参与和观看赛事,爱上体育运动,特别是篮球这一广受欢迎的项目。

此外,随着“体育+文旅”融合发展的日益深入,这一模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其参与性好、社交性强、有益身心健康、消费拉动强、可反复等特点,使得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2023104656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