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出炉

日期:[2025-01-02] 版次:[A04+05] 版名:[青调查]

过半青年认同“奋斗迎来成功”

 本报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陈天旭  通讯员 广州市团校


编者按:日前,由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指导,广州市团校、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组织策划、编写的《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广州青年发展报告》(蓝皮书)连续出版的第13本。据了解,《广州青年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从广州青年发展的基本状况出发,围绕青年价值观、创新能力、心理抗逆力、婚育观、闲暇生活、职业发展、文化消费、志愿行动、参与乡村振兴、违法犯罪预防等方面展开调研,用数据形式描绘广州青年发展的生动图景。

广州青年呈现出的特征有:价值观总体积极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国家认同;心理韧性总体处于中度偏上的水平,呈积极正向心态;婚姻选择偏向个体化、崇尚晚婚,对不婚包容度高;文化消费整体上注重休闲与学习相结合,追求心理满足感;参与乡村振兴角色多元,参与方式多样,参与路径多维。

青年对主流价值观传播持积极态度


调查显示,广州青年欢迎主流价值观宣传,79.37%的广州青年期待看到更多《长津湖》《金刚川》等类型电影。调查还发现,动漫作品中的积极元素对广州青少年产生了显著影响——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动漫中的励志故事、友情和亲情等元素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动漫作品中关于“乐观精神与挑战困难的决心”的诠释受到了26.1%受访青少年的青睐。

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广州青年重视经济发展,同时也关注环保,57.03%的广州青年将“稳定的经济发展”视为第一重要的社会政策,保护绿水青山在第二重要政策上排序第一(24.48%)。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身体健康、婚姻美满、事业成功、生活富有是广州青年评价幸福生活的稳定标准,2024年身体健康重要性提升(从30%出头增长至接近50%),事业成功和生活富有重要性有所下降(从13%左右降至不足10%)。

在人生成功观方面,50.56%的广州青年认为个人努力或毅力是人生成功的主要因素,但部分(29.26%)广州青年也认同家庭背景或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职业观方面,广州青年求职时最看重收入,其次是晋升空间和时间自由度。在择业首要考虑因素上,近六成(58.86%)广州青年选择“收入高”,另有10.31%、9.38%选择“有晋升空间”和“时间自由”。

在校学生心理抗逆能力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广州在校学生心理抗逆能力的整体平均值为4.7587,心理抗逆能力有待提升。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水平的青少年心理抗逆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初一学生心理抗逆能力得分最高,高中学生最低;成绩排名越靠前,青少年心理抗逆能力得分越高。调查发现,学校育人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抗逆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学校老师满意度较高,有心理咨询室、场地环境可以并且有心理老师值班的学校,学生心理抗逆能力平均得分较高。此外,住校学生心理抗逆能力的平均得分低于走读学生。

据了解,《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已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建设、管理心理辅导室,设置学生心理信箱;除学校假期外,心理辅导室每天课外开放时间不少于两小时。通过多项举措全方位设置“校园心理防线”。

调查显示,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心理抗逆能力水平比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高,而越经常参加社区/社会活动的学生,心理抗逆能力水平就越高。研究认为,青少年学生对复杂环境的认知不足以培育积极情绪,而当下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供给难以满足青少年心理健康多元化的高需求,因此,应对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风险,不仅是“治病救人”,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预警干预,提高青少年情绪控制能力,重点以“发展力”提升青少年学生心理抗逆能力,以“软实力”来营造积极的育人环境、以“实践力”培育青少年积极的心理情绪。

青少年对创新能力培养认同度高


调查显示,广州青少年对创新能力有较高的认同度,青少年学生对科学类课程的知晓度和喜爱程度均较高,在受访者中的比例均在80%左右。青少年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96.1%的受访青少年认为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的意义最主要在于提高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

76.12%的受访学生期望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有56.24%的受访学生期望能够成长为大国工匠。超过80%的受访学生是通过学校开设的课程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其次是通过上网查找影片或文章。

广州青少年胡东平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小发明家”——他制作“自动洗浴床机器人”帮助失能老人解决洗浴问题;研发“减重机器人”帮助同学们减轻上学路上的书包负重;设计了“家用取件消毒一体机器人”,让家人的生活更便捷、卫生……这些发明让胡东平获奖无数,他也没有因此就停下探索科技创新的脚步:“我希望有一天,能通过先进的科学发明将温暖传递给每一个有需要的人。”

调查发现,青少年学生对信息科技、信息技术、科学课、通用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等科学类课程的学习获得感最强。科学类课程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意识,70%以上受访学生表示通过科学类课堂或活动显著提高了自己的自主思考和实践能力。

《报告》建议,进一步提升社会对科学教育的认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广泛链接科学教育社会资源,不断提升广州市青少年科学教育水平,持续增强广州青少年创新能力。

青年在人工智能时代迎来更多挑战



调查发现,硬技能如编程、数据分析和处理等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掌握相关技术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软技能如情感与共情能力、创新思维、自我学习、问题解决、沟通能力等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更加重要。具体来看,受访广州青年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第一重要的技能是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69.30%),第二重要的技能是创新思维和设计思维(58.89%),第三重要的技能是情感与共情能力(31.12%),第四是自我学习和持续发展(29.19%),第五是问题解决能力(23.07%),选择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比例也较高,为20.97%。

近期,多款人工智能软件的横空出世吸引了大众的目光,港科大(广州)信息枢纽-计算媒体与艺术学域、人工智能学域助理教授王泽宇认为,科学技术处在不断地发展之中,人工智能是现阶段科技集中发展的体现。“目前AI产品的‘创造力’仍然来自作为其使用者的人类,AI的优势在于其学习的速度更快,可以为使用者缩短检索、总结规律所需的时间,青年可以利用好这一点,让工作生活‘事半功倍’。”

调查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青年职业发展面临迎来“人工智能+行业”的新赛道、效率提升与工作流程优化、个性化职业发展路径等新机遇,同时也存在技能更新与适应、行业竞争激烈、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等挑战。建议从加强青年对人工智能的认知教育,推动青年技术素养的提升;增强青年职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引导青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质生产力;多点着力,为青年提供多样化的智能发展路径和支持体系等方面完善青年职业发展规划。

青年文化消费呈现积极、多元、理性态势


广州青年文化消费的首要目的是满足个体的休闲娱乐需求,并注重学习新知识及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从消费空间看,75.56%的广州青年在家中或宿舍即可实现文化消费;从消费类型看,广州青年对观影赏剧(64.27%)和休闲玩乐(49.79%)的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从消费特色看,有三类潮流风尚:一是国潮消费,青年对传统美食(57.32%)、传统乐器(39.25%)和中医养生(33.14%)兴趣浓厚;二是文创消费,青年偏好装饰类(36.65%)、书画类(31.38%)和食品类(30.54%)文创产品;三是节日消费,高达51.21%的青年选择在中国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消费。网络文化消费方面,在线观看影视资源(82.18%)、刷短视频(77.82%)和观看直播(41.92%)正成为当下青年重要的资讯获取渠道和热门的休闲娱乐方式。

“我很关注电影市场,如果院线上了感兴趣的电影,我会第一时间就去看。”大学生梁曼最近看了《破·地狱》《好东西》等多部优质国产影片,她很欣喜地发现,国产电影的影片主题、呈现质量不断有所突破,这也给了她这样的文化消费者继续支持的信心。

调查也指出,广州青年的文化消费存在对本地传统文化参与不足、线上消费重娱乐轻学习等问题。《报告》建议大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优化青年文化消费环境,充分发挥文化底蕴优势,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文化消费新场景,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积极融合。

青年积极投身“绿美广州”生态建设


调查发现,青年参与服务内容多样化、特色化,超过六成(61.4%)青年参加过垃圾分类服务,将近半数(49.65%)青年参加过公共卫生清洁,还参与生态环保宣传、河涌保护、绿道/草坪维护、植树造林,古树保护等。广州青年每月参与服务以半天为主并普遍有获得感,有近六成(59.24%)广州青年参与行动的服务时数为1—2小时,两成(20.38%)服务时数在2—4小时,呈现出随着参与服务时长的增加,参与人数递减趋势。占八成比例的广州青年倾向每月用半天时间参与。绝大部分(93.09%)青年通过参与“绿美广州”志愿行动,都有服务获得感,对生态文明、绿色治理发展贡献志愿力量的同时,彰显广州青年志愿者乐于奉献、收获成长的积极形象。

“生态环境类的项目不像其他项目那样可以在短时间内见效,而是需要我们志愿者坚持投入、持续开展。”投身自然生态保护志愿服务15年来,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环保服务总队执行队长郭露丝不仅习得了如何通过有趣的“环保游”引领青少年学习环保知识,还组织了许多市民、志愿者走近水环境,正视水资源保护,并大力推动“民间河长”计划,带动更多人成为保护水环境的一份子。

广州青年期望通过更多宣传形式推动他人参与,近九成(87.22%)受访者觉得志愿宣传有作用,并认为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向社会大众开展宣传。建议进一步出台地方性政策指引和实务参照,完善协调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和链接更广泛社会资源、构建专项志愿者培训体系、加强“绿美广州、绿色全运”志愿者形象宣传和完善专项激励机制,促进青年参与建设“绿美广州”,推动实现“活力湾区、新彩广州”。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2023104656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