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垃圾分类的“广州模式”

日期:[2016-04-21]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

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活动的主题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倡导绿色简约生活”, 全球各地都将举办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唤醒人们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2016年,是广州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第五个年头。通过四年的不断积淀,爱护环境、践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已经渐入民心。在 2015年,广州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 ,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荣获 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 广州初步探索了一条“具有特大型城市特点的垃圾分类及其他固废资源化处理”的道路。

采写: 本报记者 杨燕芳 周司琪何伟正 摄影:黄宇帆

 

 广州各项垃圾处理设施正在稳步推进

广州是一座拥有1600多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约2.3万吨。其中焚烧、填埋、生化处理约1.62万吨,资源回收利用约6800吨。现有生活垃圾资源热力电厂2座,处理规模3000吨/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座,处理规模约1.3万吨/日;餐厨垃圾处理厂1座,处理规模200吨/日。

“垃圾的产生、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投放方面,“经过反复探索和试点,从今年开始在全市推广越秀区的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在收集运输方面,“购置450台餐厨垃圾专运车和有害垃圾专运车,对开展垃圾分类的社区实行分类收运。”在处置方面,“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将回收网点覆盖到城乡所有的街镇和社区,实现服务全覆盖。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企业参与街(镇)的垃圾分类,鼓励企业回收低值的可再生资源。”此外,广州正在加快建设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终端分类处理设施,目前在建有5座焚烧发电厂、7座生化处理厂。“同时,我们还规划建设一批再生资源初加工处理设施。”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扎实推进,资源回收网络不断完善,低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率不断提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州‘垃圾围城’危机基本破解。”

 

 

践行垃圾分类宣传教育要先行

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和每个市民协同努力,涉及到政策法规体系、运行管理体系和技术设施保障体系的重新构建,是一个持之以恒的渐进过程。

 

政府

技术与宣传并举动员市民参与行动

2012年起,在市人大的推动下,广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把垃圾治理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广州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也将垃圾治理列入每年的专题视察和评议项目。

据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这一目标,学习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结合广州的实际,我们确定了广州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治理路径和分类原则。”

为了让垃圾治理原则、分类方法和技术路线家喻户晓,从2012年起,广州持续广泛深入开展垃圾分类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单位的“四进”活动,组织“小手拉大手”和百万志愿者进社区宣传活动,组织近万名市民(包括公职人员)参观考察垃圾处理设施的“万人行”行动,推出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外来媳妇本地郎》电视剧及《30秒教会如何垃圾分类》等公益教育宣传片,通过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和户外公益广告,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社会组织

“宜居广州”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工作宜居

广州是一家关注垃圾分类及垃圾管理的为非营利性民办非企,从2012年创始至今,一直致力于通过各类活动、科普倡导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对于市民垃圾分类意识问题,调研专员许伊敏称,在近几年的调研走访过程中,他们发现,虽然广州市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铺天盖地,但是却缺少具体细节方面的内容,“对于垃圾分类,他们的概念是很模糊的,知道要分类,但是具体怎么分不太清楚。”

为了更好地向市民普及垃圾分类工作,四年的时间里,宜居广州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发布广州市垃圾调查报告、开展垃圾分类促进项目、组织广州市高中学生进行各项调研……“都是为了让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将垃圾分类意识转为行动。”许伊敏称。

今年年初,宜居广州就曾组织广州市高中生进行洁面沐浴产品中塑料微粒成分调查活动。“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以及学生们的亲身体会来了解日化用品中塑料微粒对环境与健康带来哪些危害。”许伊敏介绍称,“让行动跟上宣传和呼喊的脚步。”

在许伊敏看来,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和NGO的宣传力量。“比方说一个华侨在外的垃圾分类工作做得很好,但是如果回到国内,没有人去提倡垃圾分类,而且也没有垃圾分类的设施,他的分类意识就会被削弱。所以政府和相关的组织一起创造一个大的环境是很重要的。”许伊敏称,这也是宜居广州一直在做的事情。

 

青年垃圾分类概念模糊

家住文德路的张小姐一家坚持垃圾干湿分类已经两年多了。“买菜时给的塑料袋会挂在厨房门口的垃圾桶,主要放剩饭剩菜、菜根菜叶等厨余垃圾。报纸、快递箱会收集起来,有一个专门的抽屉用来放干净的垃圾袋。”此外,张小姐还重点强调,“废旧电池一定要分出来分出来分出来。”张小姐认为,“日常养成分类习惯的话,在外面也可以分清楚手上的垃圾要扔到哪个垃圾箱,而且可以节约利用资源,减少污染。”

但是,记者随机采访10名路人时发现,不少人虽然知道广州一直在推广垃圾分类,也知道垃圾箱有分类,但投放时却经常是哪个顺手丢哪个。“我很想分着放,但不太清楚哪些东西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所以都会丢进不可回收箱里。”在北京路附近一家食品公司上班的市民林小姐表示。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确实有相当部分市民尚未养成自觉、准确分类投放的行为习惯,垃圾资源化利用的分类处理设施还在建设过程中,管理工作没有达到精细化水平,垃圾治理还任重道远。”

 

未来

垃圾治理需强化监督机制

对于现阶段垃圾分类工作存在的问题,许伊敏建议,“首先可以加快餐厨垃圾分类设施完善的进度,细致垃圾分类的宣传内容,其次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让基层工作人员监督到每一户居民,确保市民有在做垃圾分类,才能做到从源头保证分类工作的进行。”

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首先,我们将在继续加大宣传教育和督导的同时,加强对机团单位、街道、社区和物业小区等垃圾分类责任人开展督导检查和执法,并逐步覆盖到家庭住户。其次,加快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步伐,确保分类后的垃圾实现资源化利用。再者,继续完善垃圾分类运行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全过程管理精细化。最后,还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导向,加大对低值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