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日期:[2024-10-31] 版次:[A02] 版名:[青聚焦]“90后”青年首度问天
10月30日凌晨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航天员宋令东、航天员王浩泽为首次执行飞行任务的“90后”。
这次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4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3次发射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43次飞行。
蔡旭哲:仅22个月重返太空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指令长蔡旭哲,中共党员、硕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
22个月是蔡旭哲执行两次飞行任务的间隔时间,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最短用时纪录。蔡旭哲说,航天员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
2022年6月5日,蔡旭哲作为神十四航天员首次梦圆太空。为了那一天,蔡旭哲等了12年,准备了12年。在轨183天,神十四乘组开创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首次进入问天舱、首次进入梦天舱,首次“太空会师”……这其中,随着核心舱与问天、梦天舱接装置安装完成,三舱舱外搭起一座“天桥”。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他的声音从茫茫宇宙传回北京:“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2022年12月3日,神舟十四号返回地球前一天,蔡旭哲在日记里写道:“舍不得离开”。2024年10月,蔡旭哲再赴天宫前说:“我给自己做了两个归零,心理归零和身体归零。不管哪一次飞,都当成首次飞。”
这一次,神十九乘组指令长蔡旭哲带领两位“90后”航天员一起执行任务。按计划,他们将完成多次舱外活动,为空间站外部重要点位加装防护板,操作十几个机柜近百个实验项目。为了圆满完成任务,乘组在地面进行了大量的针对性训练,蔡旭哲将所有飞天经验倾囊相授两名年轻队友。“02操作能力很强,思维灵活。”“03理论功底扎实,耐心细心。”蔡旭哲说。
共同训练一年多来,乘组拥有了“1+1+1=1”的默契,“我属龙,他们两个属马,这两个属相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有着很好的寓意。”
今年48岁的蔡旭哲,成为航天员已经14年了。无论是48年的人生,还是14年的追梦,他最难忘的都是那个瞬间——神十五与神十四乘组在太空会师,6个人紧紧相拥在一起。蔡旭哲将那种感受形容为“无与伦比的幸福”。蔡旭哲说:“航天员的个人成长,是印刻在国家载人航天事业的轨迹之上的。我由衷地为伟大祖国感到自豪。”
宋令东:“90后”航天员圆梦太空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中共党员、学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
初到航天员大队时,3次飞天的“英雄航天员”聂海胜问:“小伙子,你是哪一年出生的?”宋令东答:“1990年。”“呀,‘90后’都来了。”
聂海胜又问:“你父亲是哪一年的?”宋令东答:“1963年的。”聂海胜说:“我1964年的。”
那一刻,宋令东感到敬佩,第一批老一辈航天员仍在为飞行时刻准备。那一刻,宋令东也感到遥远,“90后”什么时候才能飞入太空?
4年后,作为神十九乘组一员,宋令东圆梦太空。梦的开始,缘于他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一个战士孤守阵地,打退敌人多次进攻,直到打光子弹从阵地里走出来,屹立在山脊之上,敌人才看清,只有他一个人。他说:“我要像那个战士一样,做‘守望者’,守家国、望平安。”
一个人拥有了梦想,便拥有了无限可能。高考后,宋令东参军入伍,如愿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驾驶新型战机翱翔在祖国的蓝天,圆满执行多项重大任务,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保家卫国的航迹,印证了“守望者”的诺言。
2020年,宋令东通过选拔,成为我国第三批预备航天员。从入队到完成考核,2年多的时间要完成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从小,宋令东晕船晕车,刚开始转椅训练时,身体反应很剧烈,“后来我就想,干脆开开心心去、开开心心转。”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不断调整状态,最终完成了所有科目训练。
胸怀梦想,便无畏千难万险。入选神十九乘组后,宋令东着重围绕任务分工查漏补缺,同科研人员共同推演实验项目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操作可行性。他说:“载人航天事业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希望能够完美地完成这次任务。”
作为首批飞向太空的“90后”航天员,宋令东觉得很幸运,是祖国的强大和载人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了他圆梦的机遇,“我将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跑好‘飞天’接力棒,展示好我们‘90后’的形象。”
王浩泽: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王浩泽,中共党员、硕士学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笑起来眼睛弯弯,如春风般亲和。
10月29日,中国首位女航天飞行工程师、中国第三位女性航天员王浩泽正式亮相,从火箭发动机设计员到航天员,从在办公室设计系统参数到乘坐火箭飞向太空,“90后”王浩泽创造了新纪录。
王浩泽成长过程中,受母亲影响最大,“我妈妈一边干农活,一边自学借来的教材,靠自己考进师范学校改写命运。”
传承了母亲的聪明和毅力,高考那年,王浩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南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保研后继续攻读工程物理专业,开始对航天产生了浓厚兴趣,最终选择进入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踏上星辰大海的征途。
读研时研究等离子爆震,她感到实在太难了。她便问导师:“以后不一定搞科研,为什么要做这么难的题?”导师的回答让她铭记至今——“不管喜不喜欢,是不是终身的事业,每一件事都要认真去做。就怕你以后遇到了喜欢的事,却没有了认真做事的习惯。”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2018年,我国开始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王浩泽闯过重重关卡,成为中国航天员大队的一员。之后,是日复一日、更加严苛枯燥的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她总是够不到脚限位器。同为女航天员的刘洋、王亚平亲自传授经验助她过关;72小时狭小环境心理适应性训练,她和队友在门窗紧闭的房子里,保持清醒三天三夜,和生物钟奋力对抗;48小时沙漠求生训练,昼夜交替、冷热相叠,对体力精力都是极限挑战。
有一晚,她完成训练后,筋疲力尽地躺在沙漠上,望着亮闪闪像钻石一样的满天繁星,在日记里写道:“我们现在走的是一条充满挑战、人迹罕至的路,但是我爱这条路。如果它荆棘丛生,我们就披荆斩棘;如果它寂寞荒凉,我们就结伴前行。”
当记者问:“太空生活最期待什么?”王浩泽回答:“圆满完成每一项任务。”记者追问:“还有吗?”她笑了:“品尝一些好吃的太空食品。”
(资料整理: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