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校有一老如有一宝, 八旬教授袁伟时与中大的60载情缘

日期:[2016-04-17] 版次:[A07] 版名:[师说]

记者 黄久宴


对于一所高校,其本在于教书育人,教师,是高校的立足之本。而校有一老,如有一宝,一个老教授,其学识理念对于高校的教育是莫大的馈赠,而其愿意长待久留,也代表这所高校有极强的学术吸引力,让人可以安心待下来。中大就有这样一位 “校宝”,自念大学开始,在中大待了60余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袁伟时教授为中大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历史,大学本科念的却是经济学。

上世纪50年代,“生于忧患,长于离乱”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年轻的人们都有一腔热血和抱负,为了实现这样的抱负,袁伟时抱着建设新中国经济的想法考进了中山大学经济学系。

而与此同时,新中国的高校迎来院系调整的高峰,1953年,原设在中山大学内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于是袁伟时所在的经济学系,从广州调到了武汉。袁伟时在广州中大学习了一个时期,就随院系整体搬迁到了武汉。离毕业还有一个学期,中大致函财经学院,要求提前分配袁伟时回中大担任党务工作。一年后,本以为会在党务岗位上辛勤奉献一生的他,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物——时任副教务长的黄焕秋教授。他对袁伟时说,年纪轻,要继续学习!去考研究生!“他的一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于是袁伟时考取了复旦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班。

毕业后,袁伟时回到中大任教,“当时我去复旦读研,就是学校出资的,毕业之后回校执教顺理成章。”

从此就是与中大共存的60多载时光,中大的每一个清晨和黄昏都融进了他的生命里。现在袁伟时教授依然住在中大南校区康乐园内,散步,静坐,沉思......他与中大,已融为一体。


德高望重的迷人教授

袁伟时教授的课,在中大校内颇受学生喜爱,甚至校外也有很多人来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陈贤昊同学就表示:“我曾经去旁听过袁伟时老师的课。袁教授是一位难得的学者,他的课很好,也很有学术涵养。”

袁伟时教授的课堂常常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窗口地板上都站满了人。看到学生的热情,袁教授表示,“老师嘛,就是上好课,你的课好自然有人来听;强制点名,反而让学生反感。”

对待学生,袁教授一直都很“随意”——不来上课不用请假,甚至也不用短信通知一声。他认为学生有自己的事要忙,应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期末考试也是按正常评分,你不来就自己花更多时间补上,只要最后达到要求,就没有什么问题。他公开宣布他的课上可以打瞌睡、看书,可以随时离开。但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上课不能讲话打扰其他人。

这种自由的氛围,却更让学生被袁教授的思想所吸引,有更多人来听课。


充满活力的“老顽童”

其实在袁伟时教授眼里,现在的学生也非常“可爱”。袁教授表示:“很多人觉得当下的学生无心学术,十分浮躁,但是就我觉得并不是这样,事实上多数大学生并不浮躁。现在的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专心学习,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图书资料,他们选择的空间更大,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更多。虽然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但是这种压力也给了大家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

袁伟时之所以这么“开明”,与他不服老的精神有很大的关系,在观念上,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可是一直与时俱进呢!他拥有自己的博客,常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访问量达到2400多万;他还开通了腾讯微博,喜欢用QQ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他曾经给本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自我介绍:“你们都是90后,我是80后!”

袁伟时从来不服老,或许,他根本没有在意过自己的年龄。他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还要继续努力。我的自我感觉是,我还没有进入老年。大家知道,我的学术成果,大部分是在退休之后产生的。我要继续偿还学术和思想欠债。今后的10年,我仍然要坚持不懈,尽绵薄之力!”

年龄从来不是问题,心态才是。袁伟时的心态感染了很多学生,整个课堂也生气勃勃。这样的课堂,正是大学所需要的朝气。


中大,学术的精神家园

自1924年建校,中山大学就是高水平的学校,涌现出了许多学术新思想与科技新成果。中大,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乐园,还是教授们的学术胜地。

袁伟时教授1931年出生于广东兴宁,今年85了。他在80岁那一年仍给本科生开了一年近代中国研究课程,研究工作更是一直没有终止。目前,他在研究民国历史。好奇心驱使着袁伟时教授将自己退休后后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历史研究上。在袁伟时教授的住宅,就连会客厅,都摆满了几叠将近一人高的书籍。

对于中大,袁伟时教授有很深的感情,自己在中大校园生活了60余载,即使是赴复旦深造期间,也跟中大难舍难分。他表示,中大学术氛围浓,图书馆馆藏丰富,这些对于学术研究的帮助非常大,更重要的是中大非常愿意出资支持学术研究。“是中大在精神和物质上哺育了我的学术成就。”

袁伟时教授现在每天都要在校园散步,每天一万米,两次完成,一次一小时。在袁伟时教授看来,中大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早已超脱物质的概念,而是带着时光、记忆和感情的。或许他曾在中大种下一棵小树苗,60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时光流转,心境却大不同。

偶尔有朋友带学生来中大参观,他们都会邀请袁教授做向导,袁教授也非常乐意。他带着这些年轻人穿行在充满历史印记的中大,给他们讲除了书上可查的历史之外他所亲眼见证的故事和记忆。有人问他最爱中大的哪一处景物?袁伟时教授笑得像个骄傲的孩子:“马岗顶。”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