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上网“冲浪”请牢记这些安全知识
日期:[2024-09-12] 版次:[A08] 版名:[新绿校园]策划 孙雪晴 见习记者 陈天旭
在广州市少年宫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展示中心,青少年正在学习网络素养知识
2024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于9月9日至15日在全国范围举行,《网络安全知识手册》也正式发布。其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电信网络诈骗”“人工智能安全”等内容与青少年网络“冲浪”的安全性息息相关,值得青少年认真学习。
警惕电信网络诈骗
利用电信网络技术手段,通过远程、非接触等方式,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即为“电信网络诈骗”。对于使用网络时间长、社会经验较少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在网络骗局中上当受骗的可能性无疑更大,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遭遇网络诈骗时难以第一时间辨别真假,进而导致财物损失。
“我们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案例,比如诈骗分子会在网上发布虚假的游戏账号买卖信息,诱骗青少年购买以绕过游戏里的未成年人防沉迷机制,实则是为了骗取金钱;或是假扮平台客服,诱导未成年人在虚假的游戏平台进行交易,进而盗取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及财产等。”海珠区“青年地带”凤阳站社工黄华琼表示,当代青少年是网络“原住民”,诈骗分子也往往是在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青少年用户更多的领域给他们设下骗局,“青少年在网络上应谨慎交友,如意识到遭遇网络诈骗,应第一时间报警止损。”
《网络安全知识手册》对此提出了多项防范建议:不在社交平台随意发布身份信息或涉及个人的影像资料;不向任何人透露银行卡、手机银行的密码及转发短信验证码;办理转账汇款、网购退款业务等需在官方平台、APP等可靠渠道办理;下载和使用手机应用程序需通过官方应用商店途径;学会甄别电话、短信、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在接到涉及钱款的电话、语音或视频时,可通过主动拨打该联系人或官方客服电话进行确认。
AI技术这样辨真假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兴起,该技术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机器通过学习数据以理解并创建新内容,为许多人的生活与工作带来便利。但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也被应用于许多违法领域,带来了网络安全风险——诈骗团伙通过AI拟声、换脸等手段,佯装亲属或好友拨打视频电话博取信任,实施转账、汇款等诈骗;不法分子会利用AI软件输入关键词生成谣言文章并对外发布,造成不良社会影响;有直播间利用AI技术假称“明星代言”博取关注,提高产品销量……
在面对AI骗局时,青少年应如何甄别其真实性?《网络安全知识手册》提到,在接到疑似AI换脸电话时,应主动挂断并向联系人再次拨打确认;或让视频中的人做一些复杂动作,如张大嘴巴、做鬼脸、用手在人脸前摆动等,以观察人脸是否出现形变。
个人信息保护需重视
多个案例表明,许多未成年受害者正是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而遭受网络侵害——爱玩游戏的青少年遭遇虚假游戏账号、游戏装备购买骗局;与人发生口角的青少年遭遇“人肉开盒”式网络霸凌;在社交平台较为外向、对两性关系认知较少的青少年遭遇“隔空猥亵”侵害……因此,为青少年树立保护好个人信息的网络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针对青少年个人信息保护的需求,《网络安全知识手册》提出了4个“要”与4个“不”的防范建议:要优先选择尊重个人信息保护的产品、服务;要仔细审核APP请求授权的权限内容,并谨慎授权;要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保护;要差异化设置社交平台好友的信息访问权限;不要随意连接免费Wi-Fi热点;不访问陌生网站并留下个人信息;不要在网上随意发布个人照片或其他涉及个人隐私的影像;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披露他人隐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