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超七成学生期待在乡村产业中学以致用

日期:[2024-07-25] 版次:[A04] 版名:[青调查]

青年走进乡村砥砺“百千万”之志


见习记者 陈天旭

编者按:暑期已至,广州各高校、中职技工学校相继开展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引领大学生走进乡镇,感受城乡发展温度,助推乡村振兴课题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近期,本报面向各高校及中职技工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3.29%的受访者认为参加“三下乡”有助于培养自身实践能力;78.66%的受访者认为学生参加“三下乡”的侧重点应在支教;73.78%的受访者希望大学生专业优势与乡村产业的升级对接能更加完善。

半数学生有“三下乡”经历

在受访学生中,半数有过参加“三下乡”活动的经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78.31%)是这部分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首要动力;参加“三下乡”活动的渠道主要有学校组织(69.88%)、与同学/朋友自发组团返家乡(25.3%)。暂无“三下乡”活动经历的同学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此较为积极——27.16%的人近期会参加“三下乡”,40.74%的人在考虑参加“三下乡”。

今年是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生郭煜茜第二次“三下乡”,她与伙伴们在学院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他们不仅在当地运用技术手段为农产品“增值”,还参与了乡村基层治理、社会调研等工作。“投身‘三下乡’,既是当代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机遇,也是当代团员青年的使命和责任。”郭煜茜说。

“我在朋友圈看到几个同学组团去‘三下乡’了,看他们的活动还是挺有趣的,以后假期有机会的话我也想报名参与。”北京师范大学学生余子昂表示,学以致用的机会不可多得,“三下乡”的平台正适合学生参加。

超九成学生认可“三下乡”锻炼实践能力

在“三下乡”对学生成长的益处方面,93.29%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84.76%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79.88%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学生接触真实乡村环境,培养与乡村的感情;66.46%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60.37%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学生丰富假期生活;58.54%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42.07%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为学生日后创业积累经验;41.46%的受访者认为有助于学生扩大未来的择业范围。

华南师范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姚果琳通过“三下乡”积累了许多“第一次”的经验——第一次走进田野采摘瓜果、第一次直播助农、第一次在街巷市场销售农产品。“那几天我们喉咙干哑、双脚酸痛、皮肤晒伤,尝试了直播带货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实践能力还有所欠缺,但也很庆幸我们很快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姚果琳说,这次“三下乡”让她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短暂的助农实践或许解决不了当地的问题,但却是青年向未来迈出的坚定一步。

“那是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有时脑子会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或是脑子无比混乱,说出的话无法让学生理解。”华南师范大学学生梁秋莹回忆自己的首次支教,她望着孩子们认真的面孔,感觉肩上的责任如石头一般沉重,“那一刻我知道,想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老师,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超七成学生将支教作为“三下乡”首选

在“三下乡”为乡村带来的积极影响上,受访学生们从自身所学及特长出发给出了答案:75%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前往乡村支教;71.34%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更擅长在乡村开展调研;58.54%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助力乡村做好文旅宣传;43.9%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为乡村带去法律、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宣讲或咨询;37.2%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在乡村开展助农行动;28.66%的受访学生则期待通过文艺汇演为乡村增添活力;其余不足10%的受访学生表示自己可以为乡村送上义诊或技能培训。

去年,郭煜茜与伙伴们组成的广州大学富硒技术乡村振兴促进团就曾为梅州市蕉岭县的农场做过土壤富硒含量检测,帮助当地的农产品企业量化作物营养价值,助力农产品精加工。“我希望能与伙伴们在农产品加工方向不断探索,用科研持续助力乡村振兴!”郭煜茜提到,今年她将与伙伴们为当地土壤富硒定下检测指标,让更多消费者看到当地农产品的营养优势。

这个暑期,广东财经大学数字村史实践团走进惠州市福田镇徐田村、潮州市登塘镇世田村,围绕当地历史、古建筑以及文旅发展等内容,实践团成员通过制作电子书、AR古建筑模型、VR全景视图等方式帮助当地村容村貌以数字化的形式保存下来。“我们希望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宣传特色村史与革命文化注入新可能。”实践团成员梁咏诗说。

大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的侧重点应放在哪里?受访学生认为,支教应是学生参与“三下乡”活动的重点方向(78.66%),其次是法律、卫生、环保等方面的知识宣讲或咨询(63.41%),助农(59.15%)、社会调研(56.71%)、文旅宣传(51.83%)、应急救援或农业技术等技能培训(43.9%)也获得了较高的呼声。

从华南师范大学到梅州市丰顺县黄金中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学生黄昌言与伙伴们在暑期跨越400余公里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带来一堂堂妙趣横生的课程——在地理课上引领学生领略祖国大好山河、在历史课上带领学生瞻仰革命先辈、在生理课上教导学生接纳“性与青春”、在心理课上矫正学生情感“盲区”……

“乡村教育往往由于资源匮乏难以给到孩子们在日常教学之外更多的体验,我们希望能通过支教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开一扇窗’,让他们能因我们的到来窥见山外的风景。”黄昌言说。

学生观察:交通不便、产业单一制约乡村发展

针对“三下乡”活动中亟待优化的部分,受访学生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应着力完善大学生专业优势与乡村产业的升级对接(73.78%),同时在各高校间建立“三下乡”信息共享系统(71.95%),以及在校内设置“三下乡”社会实践科研专项研究(65.24%)、做好下乡地点情况前置调查(60.37%)、邀请乡村问题专家为学生授课(56.71%)等。

为了让大学生在乡村中更有机会运用专业知识,今年,团广州市委在过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采用“县镇出题、学校揭榜、滚动推进、长期结对”的“学校+县域”合作服务模式,组织引导高校紧扣全市176个镇街提出的服务需求,组建1402支“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扣题解题”。

据统计,2012年至2022年底,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数量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乡村应如何“留住”青年?92.68%的受访学生认为,乡村应为青年在当地就业创业提供资金、指导、项目培育等支持;87.8%的受访学生认为,乡村应做好乡村医疗、教育、交通等生活服务保障;68.29%的受访学生认为,乡村应重视青年在职业成长、婚恋、娱乐等方面的发展性需求。

调查显示,交通、生活不便利(63.86%)是受访学生在“三下乡”过程中观察到的乡村主要问题,其次是当地的产业类型较为单一(55.42%)、娱乐设施较少(49.4%),成为吸引青年扎根乡村的一项阻碍。除此之外,部分乡村还存在教育理念较为落后(43.37%)、医疗水平较低(37.35%)、村民知识素养不足(36.14%)等问题。

“我们在‘三下乡’时发现当地上了年纪的人只会说方言,不仅跟外界的交流很困难,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城乡融合发展的阻力。”广东财经大学学生张铭珊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发现,许多老年人并不是不想学、学不会,而是他们缺少学习的途径。“没有深入乡村是发现不了这些问题的,希望‘三下乡’的学生能多关注一些乡村老人,多给予他们一些包容和耐心,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