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当文化成为消费品,你的支出有几多?

日期:[2016-04-07] 版次:[A04] 版名:[青调查]

2015年,我国电影票房首破400亿元,迎来本土电影元年;网络播放量前十名的电视剧整体跨过50亿次大关;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出境旅游1.2亿人次,花费约1.1万亿元……华丽的数据背后,意味着我国文化产业进入消费“井喷期”。而这些庞大的数据中,广州青年究竟贡献了多少?哪些文化消费项目更吸引他们?

近日,本报发起广州青年文化消费力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人平均每月文化消费支出前两位是看电影,近三成的人选择阅读书报杂志;超过九成的人进行文化消费主要出于兴趣爱好。

采写:本报记者杨燕芳

 

 

看电影、买书是广州青年人文化消费“大头”

对广州青年而言,看电影是不少人首选的文化消费方式。在此次微调查中,超过六成(63.83%)的人平均每个月在看电影上的花费是该月文化消费支出的前两位。

此外,尽管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远低于其他国家,但本报调查结果显示,有27.79%的受访者选择阅读书报杂志。

在淘金一家博物馆工作的“玉龙子”(网名)平时最大的消遣便是看电影,最近她刚看完《叶问3》和《疯狂动物城》。“每个月在电影上花费大概200元左右,周日或者工作日下班后,便会到附近电影院看电影。”当问及爱看电影的原因时,她表示,“兴趣爱好吧,也可以充实业余生活,而且看场电影也不是很贵,喜欢看就看咯!”

毕业于广州金融学院的林燕玲是一名十足的纸质书籍爱好者,比较爱好历史类和神话类书籍,最疯狂时曾一个月买了12本书。在电子书籍异常发达的现在,她的疯狂显得更不合理,但她却认为实体书有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性感。”她笑着表示,“拿一本实体书和拿一个kindle(亚马逊电子书阅读器),感受不一样。就像你看着画报上的美女,和实在抱着美女是不一样的。”

此外,她认为,实体书的便利在于可以随时翻阅随页批注。而且,“书页翻开的声音、书本的墨香味,纸质书本很多附加感受也是电子书没办法给的。”

 

兴趣爱好决定青年人文化消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推进,文化消费的地位和需求总量逐步提升,现已成为我国消费领域的热点之一。中国也已经制定发展计划,着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在“十三五”期间达到1万亿的庞大规模。在此次调查中,高达91.49%的受访者表示,影响进行文化消费的原因主要是兴趣爱好。

毕业于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的小君平均每月花在购买光盘上的费用大概在500元,占了她月支出的15%以上,“CD、蓝光的正版都比较贵,所以支出会比较高。”虽然现在很多音源都能在网上找到,但她仍愿意花钱买光盘支持自己的偶像。“最重要的还是喜欢,买了高兴就好,有句话不是这么说嘛‘买了后悔一天,不买后悔一年。’”某药厂办公室文员Christina每年花费最大的项目则是购买漫展和周边,“一般都是buy到飞起,一年支出没详细算过但有好几千了吧。”她同样认为,如果喜欢不管支出多少都值得。

“笼统的说法是对作品或者歌手的支持,毕竟你喜欢这一作品/人的话,都希望ta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举办更多的活动,对吧?所以,我觉得花钱也是值得的,这是对作品和偶像的肯定。”

 

专家建言:

文化选择应多元不要盲目追逐潮流

在此次微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每个月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不超过15%,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副教授于霞认为,“都市年轻人的房租占了支出的大部分。医疗费用高,社保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很多人宁可把钱存起来。而广州人可能在吃上面花1000块钱都觉得没什么,但不一定乐意花500块钱买张票。加上艺术基础相对薄弱,即使是免费票也不一定会去。”

此外,“文化产品价格相对较高,一张票几百块钱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虽然广州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上一直很花力气,但整体文化产业发展不强,多层次、多类别的文化产品供给以及文化消费场所相对不足。”

于霞认为,相比北京、上海,广州的城市艺术风貌、艺术气息显得很一般。因此,“政府首先要做好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各种演出场所,组织各种文化演出等;增加城市的文化气息,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及文化活动要打响品牌,做得更好,常规文化活动如‘高雅艺术进校园’要坚持做下去,夯实学生的艺术教育基础。积极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鼓励优秀作品的出现,提供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产品,从而促进文化消费。”于霞说。

对于广州青年在文化消费的选择上,于霞建议,“多多接触优秀艺术作品和能够促进个人能力提升的文化产品,尽量不要把钱浪费在庸俗低级的文化产品上。在文化产品的选择上应该多元化,不要盲目追逐潮流。”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