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从“618”观察青年消费

日期:[2024-06-20] 版次:[A07] 版名:[青观察]

网购体验上升“促销战线”过长


电商主播们正在直播间展示服饰穿搭效果

“买了衣服、护肤品、蓝牙音箱、猫粮猫砂,还有父亲节前买来送给我爸的一套茶具……”青年小周细数着自己在“618”大促期间网购的商品,自从5月中下旬各大电商平台促销活动开始,她前后共收到30多个网购包裹,“除了这些花费比较大的,还有一些诸如为了凑单买的小配饰、日用品之类的,林林总总加起来可能花了上千块。”

作为电商平台最重要的节点之一,“618”购物狂欢节是平台、商家全年布局的发力点,也是消费者的狂欢时节。今年的“618”与往年相比略有不同,不仅促销持续时间更长了,各电商平台沿用数年的“预售模式”也退出了购物节的舞台,让网购回归用户体验与理性消费。

延长时间的“618”降低购物满足感

“我在下单之前也是做过功课的,比如说这个商品比促销前降价了多少、比后续‘双十一’促销有没有更便宜,但因为促销的时间更长了,买的东西也比较多,到最后都记不清哪个商品更有性价比了。”小周自嘲,自己可谓是“碎片化购物”,不仅买的东西多,还是在不同电商平台购买的。分散且繁多的网购包裹让她在最初的购物兴奋感褪去后,迅速感到疲惫和焦躁,“有些商品收到了不合适还得退掉,又得找商家协商退货、退款,一来二去就让购物的乐趣也消失了。并且,虽然我自己感觉在每个平台购买的东西都不多,但是6月初一对账单才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花了这么多钱。”

“活动时间长”是不少消费者对今年“618”的总体感受。今年的“618”来得比往年更早一些,5月20日左右,部分电商平台就已开始大促活动,天猫、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都选择了拉长大促持续时间。有消费者在平台评论:“离6月18日还有大半个月呢,商品就开放大促了,价格还不停变动,买也不是,不买也不是。”

消费者购物满足感的降低也在“618”的第一阵热潮之后迅速反映在商家的销售情况中。“我们在淘宝天猫、抖音电商这些平台都参与了大促活动,大促刚开始的几天订单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但大概维持了一个多星期就开始回落了。”潮牌服饰商家黄帆东表示,由于此次大促周期过长,许多消费者都集中在第一波大促狂欢中消费,后续的活动时间中活跃的消费者数量明显减少,但平台一直维持着大促热度,这也让他们商家在控制进货成本时出现了一些偏差。

一项媒体调查显示,25%的网友认为,电商平台的大促活动在1~3天最为简单;43%的网友认为,3天时间太短来不及做功课,7天比较合适;另有25%的网友则认为,大促时间在2周左右比较合理。93%的网友希望电商大促不要超过2周,让“618”回归6月。

取消“预售”让青年更愿消费

在今年“618”购物狂欢节刚刚拉开帷幕时,不少消费者都发现了一个新变化——多个电商平台持续多年的“预售模式”取消了,大促回归了“即买即得”的传统。“预售模式”的取消是否让消费者下单更方便了?对青年的消费意愿又有何影响呢?

电商业内人士表示,“预售模式”可以帮助商家预估消费者对相关产品的需求,以便在后续灵活地进行增减商品库存、实行促销策略、控制生产成本等调整。正因如此,“预售模式”在过去几年深受电商商家青睐。

然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电商平台“预售模式”存在“尾款”涨价不诚信、预售商品不保价、承诺赠品不兑现、承诺时间不发货、“最低价”宣传不属实等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网购体验。

对于消费者来说,取消“预售模式”无疑是一项重大的“利好”——在购物之前无需计算复杂的预售规则,也减少了繁琐的付定金、尾款环节,更无需等待漫长的时间才能拿到商品,消费者可以更从容地“货比三家”,让购物重新回到了“付款拿货”的简单本质。

“不用预售我觉得方便多了,不用再去蹲守预售‘开抢’,不用算准时间付尾款和等商品发货。”消费者王盛康说,在前几年的购物狂欢节中,自己都因为不想应对繁琐的“预售模式”而没怎么消费,今年各电商平台的改变也让他重新燃起了网购的欲望,购买了球拍、球服等体育用品。

“我习惯在电商购物节时‘囤货’,主要是买一些如卫生巾、洗发水等生活必需品。对比了一下自己在去年‘双十一’时买的商品和今年‘618’期间买的商品,我觉得商品的质量更高了,价格也更实惠。”消费者刘梓钰认为,这是因为本次“618”取消了预售模式并延长了促销时间,让自己可以更加从容地浏览商品、比较价格、获取产品信息,从而作出更为理性的购买决定。

取消“预售模式”无疑是各大电商平台“回归用户体验”的选择,尽管如此,消费者冲动消费、商家“货不对板”的现象仍然存在。面对各种促销活动和优惠,消费者仍需保持理智的思考和判断。电商平台、主播、品牌也应承担更多责任,通过提供更优质、实惠的产品和服务来指导消费者做出正确的购买选择。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电商行业的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及消费者权益的有效保护。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