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亲子边界感
日期:[2024-06-13] 版次:[A08] 版名:[新绿校园]广州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 徐语
编者按:随着高考结束,高考生迎来难得的放松时间,而中考生也将迎来冲刺。然而,在考试将近的情况下,部分家长出现了给予考生过高期望压力、“唯分数论”等问题,家长应保持何种心态、青少年又该如何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一起来听听心理专家如何解答。
问:面对考试,部分家长表现出的紧张、焦虑比考生更甚,您认为家长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才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
答:家长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成长的唯一标准,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更大压力,家长对孩子保持适度关心即可,无需刻意请假陪读、无需刻意在饮食上“改善生活”。生活、饮食如常并给孩子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家长需知,向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或“唯分数论”,很有可能增大孩子面临的压力,导致孩子过度焦虑、紧张,反而会在考试前后干扰记忆、思维等正常活动。
考生也不用过度担心,有压力是正常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揭示,适度压力可助维持高效兴奋状态,在考试中更好发挥。
问:家长支持孩子的“边界感”应该在哪里?
答:边界是一个人感受“我”与“非我”关系的地方,通过日常的接触,双方都会对各自的边界有清晰的体验。在对于自己是否侵犯了孩子的边界感到模糊不清时,家长可以问问自己:我的表现是在支持孩子还是“监视”孩子?我对孩子是无条件积极关注,还是只把他看作学习的“工具”?我对孩子的赞美和爱是否带有“分数高”“表现好”等前提条件?我有没有限制孩子独立思考、实践的能力?当察觉到这些问题出现时,家长就应及时调整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有“边界感”并不是意味着疏远孩子,而是表现出对孩子独立生活尝试的尊重,培养孩子承担责任的意识,向孩子传递父母的信赖与正能量。
问:当父母一味“包办”生活事务、替自己做决定等冒犯“边界”的情况出现时,青少年应如何与家长沟通?
答:青少年可向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清晰表达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家长也应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并非父母的专属品,要学会认可孩子的能力、树立孩子的信心,既要避免孩子对父母的过度依赖,又要避免孩子因此与父母的关系产生隔阂。
孩子与家长都应了解“代际差异”心理常识,以免造成后续的沟通障碍:①风俗变化及社会环境,隔代间对同一事件的参照物不同,看法也随之不同;②成长环境差异,隔代人观念差异明显;③个体发展步调不一致,不要过度比较个人之间的学习、工作情况等。比如,父母辈曾“一考定终身”、大学毕业包分配工作,现在社会环境改变了,青年的发展有了更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