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清明,探秘广州祠堂之最

日期:[2016-04-03] 版次:[A14] 版名:[发现]

记者  谢中秀

  

每逢清明,在去墓地拜祭过祖先之后,有些广州人还要在家族的祠堂里再拜一次。这是传统,也是心灵驱使。在别人眼里肃严可怕的祠堂,在广州人眼里,却是家族血缘纽带最亲切的寄托物。

 

清明“行清”,广州人骨子里对祖先的思念

提起广州,总有两个形象,一是繁华的现代都市,车水马龙,灯火辉煌,是无数学子毕业后理想的就业生活之地;二是传统美食、传统戏剧、传统文化浓郁、富有韵味的老广州,“广府”。在广州,现代与传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错落有致的体育中心与北京路,各自展示着自己的魅力。

这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也体现在广州人的骨子里。不管平时生活如何,一到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定要遵循古法,好好过。其中之一,就是清明。清明这一天,无论身在何处,广州人都要尽可能回乡祭祖。

广州人在清明,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即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传统的是四大件:烧金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而现代,主要是选择花,少了一些传统的趣味。在旧时,祭祖时,广州人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祭祀完成后会吃掉酒食回家。在祭台前分食那些水果糕点的祭品,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而烧猪呢,会在拜祭后,分成各家一大块,猪头猪肉都会搭配均匀,不论贫富,一家一份,永不落空。分到的猪肉还会带回家配上广州人清明一定要吃的“清明荠菜”去炒着吃,方显敬意。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会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

而有一些家族,在“拜山”祭祖完成后,还要行至家族祠堂,给先辈的灵位上香,一样准备好酒食果品等祭品,进行祭拜,寄托哀思,并进行祠堂的养护,而之后,还有家族的“围餐”。去年清明,猎德的祠堂就为回乡祭祖给太公上香的族人开了150席围餐。

 

祠堂,广州人家族纽带的载体

在现代许多年轻人心中,祠堂其实是一种太过肃严、颇具距离感的建筑体,然而在先前,祠堂其实有过一段与人非常亲近的时间。在此前,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是家族重大事情商议地以及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小时候,总是会趴在祠堂的门边,露出一个小脑袋,偷偷看家里的长辈们商量事情,长辈们总是一脸严肃”,但是现在,已经不常见了。此外,族人的婚丧嫁娶等家族重大事宜,有时候也会在这里进行,热热闹闹的婚礼在肃严的祠堂举办,既表明这婚事是族人共庆的事情,也让婚礼有了更多的意义。有时,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还在这里上学。譬如广州最有名的陈家祠,其实名为“陈氏书院”。而在建国初期,为了破四旧,更多宗祠被拆或部分重建,以作学院用。

“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后来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现在,一个家族并不太可能聚居在一起,祠堂就成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同姓人的相同的心灵归属的寄托物。在广州,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一个家族也可能有多个祠堂,家族分支渐大,一支一支壮大,建立自己的祠堂,也是可能的。根据2013年的一项统计,除陈家祠外,广州还分布着大大小小1293座祠堂建筑。在黄埔古村,就有一条祠堂大街——一条街上,聚集多个祠堂,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左垣家塾等多个古老祠堂分布,形成一道风景。让人惊讶祠堂之多,也让人感叹广州人对祠堂的重视,对祖先、对传统、对宗族的敬重。

成长在广州的广外学子林同学表示:“除非家里强制,否则现在年轻人不会太在意家族祠堂的事情。因为家里大人会负责张罗,亲族啊、祠堂啊、祭祖啊什么的,但是当我长大到一定年纪,譬如说结婚了,就会开始学着负责这些事情了。”

  

清明探古祠堂


 陈家祠

地址:中山七路恩龙里34号

提起广州的祠堂,自然要提到陈家祠。陈家祠并不是广州最古老的祠堂,(陈家祠建成于1894年)但一定是广州最美最恢弘大气的祠堂。陈家祠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祠堂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多种装饰艺术,装饰精巧,富丽堂皇,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

  

最老祠堂,南沙麦氏宗祠

地址: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宿国新街

许多祠堂的建立年代已不可考,而其间又经历修葺、修复等事宜,据记载,莲溪的麦氏宗祠始建于宋代(宋,960-1279),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明代曾修葺。麦氏宗祠共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别为麦氏大宗祠、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也被成为大本堂、崇德堂和光裕堂。麦氏宗祠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规模、建筑布局、用料和工艺,其所使用的宗祠中梁柱为坤甸木,木质坚硬解释,数百年来未被白蚁咬食过,且至今没有腐朽。

  

最壮观,黄埔古村祠堂一条街地址:广州市海珠区黄埔古村

祠堂众多,几乎每家都有,自是彰显广州人对传统、对祖先、对宗族的敬重,但在黄埔古村,竟然有一条街上好几个祠堂,蔚为一景。在黄埔古村,距离胡氏祠堂不远,便是村里的祠堂大街。主山冯公祠、化隆冯公祠、晃亭梁公祠、左垣家塾等古老祠堂多分布与此。各姓之间将祠堂建在一起,和平共处,友爱互助。

  

最显感情纽带祠堂,白云孖祠堂地址:白云区太和镇南村

白云孖祠堂,即周氏大宗祠。广州祠堂众多,一条村内几间祠堂也常见得很,但白云区太和镇南村的两间周氏大宗祠却是贴在一起、共用一面墙的,被世人俗称为“孖祠堂”,颇为奇特。据悉,两间祠堂连在一起,是为了纪念两位姓周的远房堂兄弟,这两位远房堂兄弟虽然血缘关系疏远,但两房族人一直团结和睦,因而南村人将两祠堂建在一起,也寓意后代族人莫争斗、共进退。

 

最具情怀祠堂,晴川苏公祠

地址:天河区车陂祠前大街2号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苏东坡的词是高中必背。苏东波是四川眉山人,曾在凤翔、杭州、密州等地任职。按理说怎么都和广州扯不上关系,然而在广州车陂,却有一座晴川苏公祠。不是苏姓人妄自立了一个祠,这祠是经过了四川眉山三苏祠的“认证”的。车陂晴川苏公祠,建于明朝宪宗成化年间,相传为纪念苏轼之孙宋太尉苏绍箕而建。至今,门口还有对联“武功伟业参天地,眉山翰墨贯古今”和“一祠堂一文化主题”之“晴川讲古”的宣传栏,颇具人文情怀。

  

最身边:大学城郭氏宗祠

地址:广州大学城中心湖近自行车馆

大学城,前身为小谷围的村落,其实之中宗祠众多,譬如北亭村的崔氏宗祠、梁氏宗祠,南亭村的关氏祠堂,以及贝岗村的松菊邵公祠。这些宗祠都已经融入周边环境,或破落或隐匿不见其祠堂本色。而在中心湖的郭氏宗祠,却可能因为位置原因,相对独立,显得遗世而独立,更具观赏性,勾心斗角的屋檐以及彩漆装饰都让人在大学城这个现代环境中嗅到一丝古韵。据悉,有不少人尝试过探秘想进去一探究竟,都被其肃严吓跑。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