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将想法变成现实” 广州大学极创团队3D打印你想要的一切

日期:[2016-04-03] 版次:[A06] 版名:[创业志]

记者 谢中秀


极创团队,来自广州大学,由四个机电学院机械设计专业的大三在读生组成,目前主要致力于3D打印技术的培训。团队的四个人大一时加入了广州大学实验中心的创新班,从此与3D打印结缘,开始了“住”在实验室里的3D打印生活。


3D打印一个BB-8机器人

今年1月,《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上映,影片中圆滚滚的机器人一出现,即收割一地少女心,每个人在影院里都能听见“哇好可爱好想要一个”的惊呼,无数少女心爆棚的妹纸几乎想人手一个,但是却苦于无处可买或者太贵而无法实现。极创团队的四个大男生在看过这个电影之后,也被片中的机器人吸引,开始思考:“我们能做一个吗?”

“一是因为看到这个机器人真的很萌很吸引人,二是也想借此机会宣传3D打印,让更多人知道3D打印。”团队成员之一李伯泉说,“刚开始真的很难,因为机器人的内部构造、操控原理,以及头和身子是怎样连在一起又可移动,这些都是电影制作公司的技术团队的专利,我们并不知道怎样做。”

后来,电影的技术团队开始在国外网站放出一些开源共享,极创团队才得以知晓其中的原理,自己摸索着开始制作影片中的BB-8机器人。

“整个制作过程其实不难,前期一周设计,然后一周制作。知道了原理之后,就很简单也很快。” 李伯泉说,“最难的地方其实是机器人外观的制作,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喷漆,绘制,以使它和影片中的机器人看起来一模一样。”

一群机械专业的大男生,细致地一点一点地给透明的外壳喷漆,一遍又一遍,然后3D打印出机器人的头部以及内部结构,然后建模、编程,一步一步手工完成,最后做出一个外观足以以假乱真,也可以移动的BB-8机器人。

制造机器人的过程,他们还拍摄了视频放在网上,以供有兴趣的人学习、模仿,李伯泉表示:“我们也希望做开源,让更多人认识、了解3D打印,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让人觉得3D打印高高在上,离普通生活很遥远。”


3D打印,将想法变成现实

让更多人了解3D打印,是极创团队的目标。所以极创团队目前所做的,并不是许多3D打印项目团队做的成品制作,而是3D打印的培训。

“目前我们主要是到广州的一些中小学做3D打印技术的培训。几乎所有广州的中小学我们都去过,这些小孩子也对3D打印很有兴趣,每次培训课程结束都不舍得我们走,也有家长有时候指导自己孩子做一些创意项目,会找回我们做专门的辅导。”李伯泉说,“未来,3D打印的应用一定是更加平民化,更加广泛的,我们希望教会大家如何使用3D打印,而不是售卖3D打印产品。”

目前,3D打印技术的应用领域还是航空航天、医疗、汽车制造等领域,但在极创团队看来,这一定不是3D打印的未来之道。在未来,3D打印一定会像普通打印那样走进寻常百姓家,甚至在未来,“或许以后可能都没有超市、商店,只有贩卖3D打印材料的店铺,因为未来的一切,都可以通过3D打印制造。”团队成员之一郑植俊这样解释他的想法,“在现在的生产领域,标准件可以很容易买到,也很便宜,就像我们制作BB-8机器人时的电子元件,也是通过购买的方式,但是一些非标件,就需要自己设计。而在一个产品的发明创造过程中,很少能一次成型,需要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而试验过程中对那些非标件的需求,如果使用普通的设计制作工艺,费用高昂,一个元件需要花费上万,而试验过程中反复需要,反复修改,这个成本可想而知。而3D打印则便宜得多,只需要几千块,而且设计、生产更加方便。”

在广州大学实验中心的两个实验室,就有大概40多台3D打印机,既是他们的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平时辅助其他实验项目的重要器材。

而目前3D打印技术面临的成本高,以及需要建模,专业壁垒厚实的情况也在不断改善。郑植俊举例,目前广州大学实验中心的器材,以PLA(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及可生物降解材料)为原料,每台只需要6000元至7000元,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需要,而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个成本一定是继续降低的。而建模等专业壁垒的话,团队的3D打印产品设计师钟海泰表示,这个壁垒也一定会渐渐消失,“目前已经有程序可以简化建模过程,让建模像搭积木一样简单。” 钟海泰介绍。


创业,年轻人就要去闯

极创团队目前正在参加第三届广州青年创业大赛,目前区决赛已经结束,即将迎来总决赛。总决赛胜出的话,极创团队将会获得更多专业的培训以及创业资源,所以他们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很多人会说我们才大三,不急。但是当今这个环境,步伐之快,两个星期后,与两个星期前,或许就会完全不同。现在做3D打印项目的团队也很多,如果你不抓紧时间,可能就会被别人垄断市场,到时候就没有你的立足之地了。”大三的李伯泉已经开始着手未来的规划了。

为了3D打印,极创团队的成员忙得“住”在了实验室。宿舍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洗澡、睡觉的地方,常常回到宿舍洗个澡,立马睡觉,第二天醒来就到实验室了。平时待在一起最久的也是团队的伙伴们,几乎已经到了“不需要说话,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想表达的意思”的境界。而寒暑假,也难以回家。对于试验项目团队来说,寒暑假住在实验室,已是常态,实验室的项目、自己的作品,再加上自己想做的一些事,即使团队四个成员,两个就是广州本地人,另外两个也是省内人,也很少回家。“暑假是肯定不回家的。寒假因为过年嘛,还是要回家的,最多待到初十就赶紧回实验室。”李伯泉说。

从加入实验中心到现在,期间也有不少人退出,但是在郑植俊看来,最重要是团队有共同的想法,认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所以才能一直坚持,一直努力。

“我们怕什么,成功了最好,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失败了也不怕,这本来就是人生中难得的一段经历,更何况,还收获了这么一群好朋友。”四个人一致认为,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是自己最大的收获。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