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12名广东烈士何时才能“回家”?
日期:[2016-03-31] 版次:[A08] 版名:[青聚焦]“1951年6月21日至1953年7月,设在羊楼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接收朝鲜战场转送来的志愿军伤员共3100余名,治愈2800余人。”
142个墓碑,《蒲圻县志》记载的这57个字,是长眠于羊楼洞的142名志愿军烈士留给世人“他们存在过”的最后证明。50多年前,他们在抗美援朝前线上负伤,被转送千里到后方部队医院救治。因伤势过重,最终客葬他乡而被历史遗忘。
10年来,为了不让这些烈士尘封山野,湖北省赤壁市一位名叫余发海的老人,不畏艰辛,省吃俭用,为烈士寻找回家的路。他说,“只要我还活着,会一直找下去。”
采写: 本报记者 杨燕芳 周司琪 摄影:廖晓诗
2015年,余发海在为羊楼洞142志愿军烈士寻亲的过程中,发现了另外两处抗美援朝时期的革命军人墓群。
据他考察得知,抗美援朝期间,在京广铁路沿线的的蒲圻与咸宁两县共三处,合计安葬了经前线各部队转运来的414位志愿军烈士。除了安葬在羊楼洞村的142名外,还有180名(仅存 48座墓碑)长眠于汀泗桥赤岗村,92名安葬在温泉岔路口。
截至目前,余发海共找到安葬在羊楼洞的 24省106县市111位烈士以及安葬在另外两地的7位烈士的家乡和亲人。在尚未找到亲属的烈士中,来自广东籍的有12个(详见A08版)。
“在我的晚年,偶然地做了这件事,做得不完善,甚至不可能每个人都找到,但我尽了一份心,找到多少算多少,能多找一个就多一份欣慰,慢慢去找,时间长一点,总比他们沉睡在那里不找要好一些。”余发海说。
由于时空距离、名称变化、资料不足等原因,我们未能让客葬他乡的所有英烈找到回家的路。清明节将至,希望烈士亲属能联系我们,知道情况的热心读者能够提供线索,好让英烈们早日得到亲人的祭祀。
来信请寄:广州市北京路312号六楼
邮编:510030
邮箱:gzqingnianbao@126.com
寻亲热线:020-83397046
1998年,还在赤壁市某派出所当所长的余发海由于辛劳成疾,导致双肾功能衰竭,后来虽然换肾成功,但每天要吃5次抗排异的药物,医生也反复叮嘱他不能劳累。
2005年,退居二线工作的他接到了赤壁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一个任务:寻找一个墓群。这个墓群便是羊楼洞142子弟兵烈士墓群。
为了寻找这片被掩埋在山野中半个世纪之久的烈士墓群,余发海前后5次进山搜寻,几经周折终于找到。“那里人迹罕至,荆棘遍地,幽灵般的阴森恐惧感,让人毛骨悚然,不得不绕道而行。”
第一次见到这么荒凉悲壮场景的余发海惊呆了。惊讶之余,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余发海心中,“他们的亲人是否知道他们牺牲在这儿呢?”因为这次经历,他萌发了为这些英烈寻亲的念头。起先,余发海按碑文上的地址发出了100多封信函,但因为行政区划改变等原因,有40多封因“地址不祥”或“查无此人”被退回。
这个结果让余发海“决心不干”了,他把笔和资料从窗户里扔掉,甚至将退来的信烧掉。但是一年后8位烈士亲人寄来的回信却再次激起他心中为烈士寻亲的念头。
“后来才知道,烈士的家属不仅没享受烈士待遇,还在阶级斗争年代挨批斗被抄家受委屈,所以想给他们正名。”想法一旦坚定,即使明知自己身体有恙,明知家人会担心,余发海还是毅然决然地踏上“为烈士寻亲万里行”的征程。
在余发海“烈士寻亲”名单中,总共有20位来自广东省15县(市)的子弟兵烈士。早前,在广东各主流媒体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下,已找到8名烈士的亲属,余下的12位大多分布在广东的粤西和粤东地区。最近找到的广东烈士陈荣光来自茂名化州。为了寻找他的家乡和后裔,余发海联系到当地“善为本义工协会”,开始了漫漫寻亲之路。
因为年代已久,寻亲的过程并不顺利。据当时负责的义工李纠维称,在确认地区时,他们排查了很多个地方。“因为民国时期的化州包括了合江、那务、宝圩等地,所以在确认的时候,我们排查了好几个同名的村落。只要有一点相关线索,都会去当地确认具体情况。”
虽然中间线索断过几次,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务镇高岭村,他们找到了了解情况的人。“一个老婆婆说,陈荣光的妻子为了生存改嫁他人,女儿的姓氏也随之改掉。”顺着老人提供的线索,义工们找到了可能是陈荣光烈士外孙的男子。但一开始,因为没有实质证据,他并不承认。直到一名了解情况的退休镇干部站出来确认,曲折寻亲路才算完成。
10年来,余发海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寻亲路上,本不健康的身体还屡屡生病,很少有人知道他每天必须要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的事实。2007年夏天,他在仙桃寻找一名烈士亲属时,突遇风雨,回来后高烧不退,大病一场,险些搭上自己的性命。
余发海的“烈士寻亲路”走得不可谓不辛苦。因为换肾耗费太多,加上为烈士寻亲后,不少付不起住宿费的烈士亲属都住在他家,慢慢地,他手头越来越拮据,最后甚至将留给儿子结婚的房子贱卖掉。但即便如此,钱仍是不够用,“我只能从自己身上榨油,或者偷妻子口袋里的买菜钱、给孙子过年的压岁钱,妻子很有意见,说‘家贼难防’。”
妻子的不理解,对儿子的愧疚没能阻挡余发海寻亲的征程。“最初发出的信函上写的都是我的电话和地址,烈士亲属只能来找,我只能负责到底。”
因为这件事,余发海获得了许多荣誉,中国“十大真情人物”、2008 年“感动中国”候选人等。虽然他并不看重这些荣誉,但是这些荣誉却让他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也让他对自己的选择更为坚定。
“如今我欣慰的地看到了那片烈士墓群,虽依然悲壮,但已不再荒凉。”2011年7月至12月,在当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羊楼洞烈士墓群进行了整体修缮,烈士墓群广场中央还矗起-座 14.2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迎接着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前来旅游、考察、采访、祭奠的人们缅怀他们。
余发海说,虽然自己年过花甲,但是能帮这些为新中国牺牲的人找到亲人,找到家乡,苦一点累一点,他都觉得值得。“哪儿有线索,哪儿给我买车票,我就去找。”同时,他也表示,希望烈士原籍省市电视台或报刊媒体,宣传发动更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及社会各行各业的慈善义工加盟寻亲。
余发海为烈士寻亲遭遇过很多。也有人,为了最初的一份承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守护在墓园里。
在广州三元里闹市区“梨园公墓”里安葬着薛觉先、梁荫棠、罗家树等 200余位上世纪的粤剧名角。守在这里人叫李日河,从上世初期,他的爷爷便开始为八和墓园守墓,到李日河已经是第三代了。每天,李日河都会来到这里,开始他一天的工作。“除了清明,平日里也会有香港、澳门、美国的八和子弟回来扫墓,我做的只是照看墓园,开个门,扫扫地。”
虽然说得很是风清云淡,但是附近的街坊都知道,李家守墓并没有工资。为什么要义务守墓,李日河称,是件顺其自然的事情。“民国时期,八和墓园建成后,粤剧艺人找到我的祖父,希望他来守护墓园,他答应下来,然后就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于自己的下一代是否会接手守墓工作,李日河看得很淡,“以后的事情很难估计,做人就是心安理得,顺其自然,什么都不能强求。”
钟名礼同志广东省普宁县人,解放军中南高射炮 536团战士,1954年1月28日牺牲。
张荣元烈士广东省德庆县二区凤和乡五岭村人, 1951年2月入伍, 44军130师 388 团2营5连战士,1952年5月11日牺牲时29岁。
扬允正烈士广东省普宁县人,1949年8月入伍,华南军区宣传队文工团员,1952年6月25日牺牲时22岁。
李保烈士广东人,1949年入伍,湖北军区后勤部招待所战士,1952年11月1日牺牲时34岁。
李康秀烈士广东省花洲县大方村人,1949年1月入伍,北京两庆纵队战士,1952年7月14日牺牲时24岁。
殴木水烈士 1915年生于广东省广宁县场仁乡田坑村,1946年8月入伍,1947年11月入党,1951年11月23日牺牲。
韦从先烈士 1917年生于广东省合盆县 ,1949年1月入伍,1950年4月8日牺牲。
钟书荣烈士 1920年生于广东省云浮县当卫村 ,1946年12 月入伍,1950年7月5日牺牲。
陆昌荣烈士 1921年生于广东省龙川县步位村 ,1946年2月入伍,1950年3月23日牺牲。
黄吉忠烈士 1917年生于广东省五华县 ,1949年2月入伍,1950年7月13日牺牲。
谭道烈士 1927年生于广东太占山 ,1946年8月入伍,1950年6月20日牺牲。
林麓烈士广东省湛江县人,四野6连战士, 1950年3月10日故葬湖北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