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比过去更优秀的自己,大学城的chaos女王.卢婉琳

日期:[2015-04-12] 版次:[A07] 版名:[岛民]
边界,纸同道合 独立杂志,不定期出刊和兼职运营的模式,丝毫不降低它的内容质量吸引力。九个月的沉淀,卢婉琳带着她的《Chaos吵》又一次回归到了岛民的视线,这次是以大学之名。 卢婉琳说:“由于大生产时代,信息、生活方式和人都开始趋同,人云亦云。”有多少的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选择院系仅仅是为了就业?或许就是我们我听到的太少,所以生活更加的chaos。”卢婉琳希望能够提供给岛民更有价值的信息,“不是所有的观点尽有,但期望最大限度的承载,我甚至期待有完全对立的声音,批判的思维才是辩证的美。”它没有把读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他们却在启发和引导读者,寻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 在4月2号推出的第五期卷首语她这样说道:“我们从未违背过我们奉行的原则:每个个体都不该被剥夺思考和质疑的权利。这是我们思考和质疑,你的尺度在你的心中。”卢婉琳迫不及待让岛民听见更多,看得更广,更懂得独立思考的意义。
静默,她和她眼中的世界 作为一个深圳姑娘,她甚至在小学的时候就做梦自己和邓小平聊关于自己小学建设和教育的问题。为了更了解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她放弃了高中出国的机会留了下来。但她说:“大学四年有三年半,我都在后悔这件事。”因为,大学与想象中的实在是太不一样了。 阅读让她看见了另一个大学,她认为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是获取知识,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所以当她发现身边的同学并不是这样想,她好像看见了大学、甚至出国都是将来谋生的器具。她甚至开始迷茫,是不是自己毕业之后的出国打算也是这样的随波逐流,她停下了脚步。但是一次采访警醒了她,那是一个香港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叫黄海。卢婉琳说:“看着他的履历你就可以预想到他将来的日子,安心读书或者申请外国交换,毕业后进入金融或者会计行业,做着体面的工作,过着中产舒适的生活。”但黄海作出了休学创业的决定,离开香港到北京创业。一年后,他放下了那不是特别成功的创业项目回到了校园,申请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继续学业。“那一年似乎从他的生命里磨去了,他又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但黄海对我说这是他最保守但却最成功的决定。因为他成本最低的时候去实验了他的假设。这样的聆听让我体会了不一样的思维。” 所以现在她决定出国念人类学或相关方向,一个没有广告那么商业化,也没有政治那样的精明多面,也不会像媒体一样试图去定义和改变的学科。“我一直对人和这个社会很感兴趣,静静的观察。”她期待这样介入式的观察给生活带来不同。 听的同时,自己的思考也很重要。比如有人会说,社会很残酷,但其实社会对任何人都有温柔的一面和残酷的一面,用不同的心态去感受,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要保持独立。
突破,为了随心而动 一朵花开的时候,或许另一朵正在凋谢,有太多事值得留心与观察。在等待笔者的间隙卢婉琳也在“看”世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可爱的地方”,对她来说观察与生活是融为一体的。 生活总是会带给你一些小惊喜,“新”的东西,并不只是意味着时间纵轴上的最顶端,还包括方方面面的未曾知道的东西,例如历史,例如人。“我并不认为自己广博,想法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空白,极力的想要知道更多。刚刚我也在听隔壁的对话,也是很有意思的。”对她来说,有历史感的设计更吸引人,她曾在北京一家vintage里买过一些复古的小玩意儿,后来在广州发现同风格的店,一问,两家店主原来是相熟,一来二去她和广州的那位店主成了朋友。新与旧在的身上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卢婉琳即保持对未知探索的热情,又怀揣着对于经典敬仰。在他看来一切有价值的就是值得被收藏和揣摩的事,生活才是最夯实的书。 有自己的思考,勇敢而切实地做喜欢的事情,不受外界影响,这样的人确实引人羡慕。卢婉琳说,想到的东西只有实践后才知道合不合适自己。和其他女孩一样,她也喜欢漂亮的东西,所以曾自己设计过卡贴,让自己的想象变成现实。她喜欢交流,也一直在写文章,想过要出书。 “所有的时间都不会是浪费的,都会有收获。就像你坐在这里,你至少收获了坐在这里的感受。主要是看你自己的理解。”她说。因为总会有收获,所以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不会浪费。所有的收获都会沉淀在自己的身体里,不需要用什么东西证明,自己能感受到。她说以后如果疲倦了,就会停下,“到了一个点这个阶段就过去了,不要为了坚持给人看而坚持,沉淀是自己的。”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写道,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很合适。 卢婉琳说:不喜欢规则,那就去打破它。

记者陈瑾校园记者陈晗嫣

 

Chaos(译作混乱;混沌),是卢婉琳眼中对世界的写实,“世界充满了不同甚至对立的见解与声音”,人然无法去消灭与逃避分歧,应该去讨论和倾听。在她主导下《Chaos》(吵)由此诞生,围绕着话题它承载并接纳着不同的意见,chaos女王独立发声。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