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logo
青年报广告

广州市第五中学:探索安全教育发展新路

日期:[2016-03-27] 版次:[04] 版名:[德育风采]
蓝天救援队林翼会长指导学生进行救援抛绳动作。
蓝天救援队林翼会长指导初一同学打绳结。
学生在学习人身安全防范知识。

文/记者黄嘉欣

当人们了解到大型安全事故时,无论是道听途说,还是亲眼所见,都会被事故后果之惨烈深深震惊。2014年的最后一天,在上海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件,大量年轻的生命因此消逝。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校车事故时有发生,踩踏、火灾等事件也并不鲜见。大型的安全事故令人触目惊心,如同一记警钟提醒着我们,安全问题在身边无处不在,而面向在校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环。

1951年建校,作为人民政府在广州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学校的广州市第五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在“科雅育人”的办学特色引领下,建立广州五中青少年安全教育体验馆,开拓安全教育的校本课程,走出了安全教育发展的新路。

 

体验馆:参与式学习印象更深刻

安全教育体验馆位于学校体艺楼二楼,现有内外展览面积约为250平方米。记者一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张联系结绳救援的桌子,以及建有模拟楼梯的应急逃生演示装置。据馆长梁嘉华老师介绍,目前体验馆涵盖多媒体教学、创伤救护、地震、结绳救援、电梯安全、消防安全、气象涉水、家具安全、生命认知等多个板块内容。学生在这里不仅可以体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安全常识,更能学习灾害状况下的应急自救。体验馆由校长何树声亲自策划,属广州市中小学首创,于去年5月首期完成交付使用,今年1月拓展出二期的三间新的安全教育主题室。

戴上“酒驾眩晕眼镜”,记者不用喝酒,便感受到酒驾的眩晕感,走路发飘,视线模糊,根本无法确认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梁嘉华介绍道,平时他会给参观的学生们设置一个“任务”——在他们面前放置塑料交通路锥,让他们戴着眼镜走直线。“戴上眼镜的学生们,几乎都会撞到路锥,往往都走不成直线。”这种亲身体验,让学生对醉驾的危害有了切身的感受。

而当了解身边的安全隐患之后,要如何学习安全技能呢?心肺复苏术(CPR)是心搏骤停发生时抢救的重要方法,往往在几分钟之内,正确地施行心肺复苏术可以挽救生命。在体验馆里,学生们可以通过按压模拟人来学习CPR的姿势,并且通过模拟人身上的电子感应评价系统,对按压或人工呼吸的动作精准度进行把关。

在体验馆里,每张桌子每面墙壁都被充分利用,巧妙融入安全教育知识。气象安全、用电安全、公车自救等相关知识,被做成一块块内容活泼生动的背景板;在窗边,有逃生专用的攀爬助力器;将大门模拟成电梯,旁边的安全展板上展示了电梯自救的注意事项;主题室外狭长的巷道,可以释放火灾烟雾,模拟火灾逃生通道。每一位体验者身临其境,直观地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循序渐进促进安全意识

自汶川地震以来,安全教育成为了所有学校日常工作中的一个部分,五中也不例外。早在上个世纪,五中便建立了广州市地震监测站,后来被评为广东防震减灾示范学校,防震减灾特色课程和张衡班独具特色。在五中,每学期都会进行至少两次学生安全疏散演习。从2013年以来,每年五月到六月份,学校对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安全知识讲座,与蓝天救援队合作,组成10人的讲师团,累计培训学生一千余人。自从有了安全教育体验馆,安全教育课程进入了校本课程体系当中。

每周三下午,初一、高一学生可以选修范嘉华老师的安全教育课程,进行小班教学。根据课程实际,学校联系蓝天救援队相关专家,在安全教育体验馆为学生进行专业的讲解。目前已经讲授了防踩踏、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无线电通信等安全救援应急知识。

作为这一校本课程的授课老师,范嘉华认为,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能学习到安全意识,之前没有机会接触安全设备和案例,对这个方面有较强的学习需求和意愿。“在学习中,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但越到高年级,他们能够带着更认真的态度,对安全教育的感知也越发深刻。”

 

出发点: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无论是硬件设施的投入,或是安全课程的设立,正如范嘉华所说,“安全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引起他们的关注,学会用安全的角度看周围的事物,让自己尽量不要处在危险的境地,从而让他们有后续进阶学习的动力。”这种持续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符合五中在人才培养上的一贯思路。校长何树声曾对“好学校”有这样的阐述:“好学校的前提是要由先进的办学理念。衡量办学理念是否先进,主要有4个维度:一是人人发展;二是全面发展;三是个性发展;四足终身发展。只有4个维度都统筹兼顾,才是高质量的好学校。”学校培育的“科雅育人”课程体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重,创新思维与国际思维相结合,这也让安全教育这一小树苗在硬件软件的扶持下,茁壮成长。

未来,五中的安全教育,将进一步发展。在场地扩充方面,争取在今年6月完成体验馆三期工程,添置设备,补充安全知识背景板;在教学资源上,进一步整合校外其他救援体系,与医院或红十字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的安全救助指导;在课程教学上,在授课过程中完善课程整体体系;在教育普及上,希望与更多的社区或区内中小学合作,将五中的安全教育资源和经验,分享给更多需要安全教育的居民和学生。


关于我们 | 存档

版权所有广州青年报社

粤ICP备15101105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1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