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高校师生举办“声音里的中国”诗文朗诵会
日期:[2024-04-25] 版次:[A07] 版名:[青播报]用声音表达对祖国的爱意
青年参与“声音里的中国”诗文朗诵会主持,图为主持人梁朗毓、潘志林、朱笑禾、曹祥睿(从左至右)
广州青年报讯(记者 郑巧蓉 见习记者 李建 通讯员 康鑫鑫 李贝 朱笑禾 胡睿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第29个世界读书日,广州大学特别策划“声音里的中国”诗文朗诵会,分为“只此青绿·壮美山河”“壮怀激烈·英雄人物”“青春有为·多彩校园”三个篇章,采用青绿色、红色、橙黄色作为不同篇章的主色调。
从“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望岳》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春日》,从歌颂华北平原上傲然挺立的《白杨礼赞》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毛泽东组诗词》,从“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少年中国说》到“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的《青春》,广大青年学子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和朝气蓬勃的青春姿态,赞美可爱的中国。
相比较往年的世界读书日诗文朗诵会,今年的朗诵会呈现出3大亮点:
一是“声音里的中国”主题更加鲜明。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英雄的心血。生逢其时的新一代青年,以诵读经典诗文的方式铭记历史,传承弘扬民族精神。
二是院校联手,跨区域互动。今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的同学借访学之际共同参加朗诵会。会上,他们朗诵了202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开幕式上的作品《青春誓言》。
三是落实美育浸润行动,公益帮扶广州市残联朗诵艺术团、乡村学校师生参与朗诵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广州大学)积极开展语言文化服务社会活动,多次与广州市残联合作,公益帮扶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此次活动中,广州国际残障人文化交流中心带来了《我们的青春时代》朗诵节目,传递残障人士的声音和热爱。
学生感悟
让“经典”薪火相传是青年的责任与使命
□ 康鑫鑫
“2024年4月23日,他们坚信,以青春,建未来……”这是在“声音里的中国”——2024年世界读书日诗文朗诵会尾声时,我与同伴们一同朗诵的片段,也是我的心声。首次独立担任朗诵会执行导演,我收获了3个方面成长:
一是举网以纲,千目皆张。从参与者到执行者,我学会了“纲举目张”地思考自己的站位和职责,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高度去推进朗诵会的各项组织活动。
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可以更好,再调整一下吧。”这是在朗诵会筹备过程中大家最常说的话。短短两小时的朗诵会,是我们精心筹备1个多月的成果。循循善诱的指导老师、精益求精的工作人员,认真练习的演出人员,都是“正心诚意”最好的诠释。
三是文化传承,青年先行。耐心地倾听、细心地观察、用心地感受……朗诵会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我会继续参与推广经典诵读的工作,期望吸引更多同辈同行。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让“经典”薪火相传,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希望以微薄的力量,带动更多的青年一同与经典同行,与爱同行,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人、传播者。
(作者系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2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朗诵与演讲艺术》课程学生)
朗诵是我们传递中国声音和故事的最好方式
□ 苏热亚·努尔买买提
参加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朗诵会,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语言艺术的交流,更是一次心灵的历练和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实践。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朗诵与演讲艺术》课程的张爱凤老师以深厚的艺术造诣和诚挚的教学态度,引导我们热爱经典、诵读经典。当看到残障人士用坚韧、毅力、热情表达着爱国主义情感时,我深切感受到朗诵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和热爱生命的态度。
这次朗诵会,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是健全人士还是残障人士,无论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我们都有自己的声音和故事。朗诵,正是我们将中国的声音和故事传递给世界的最好方式。它让我们的心连接在了一起,让我们更团结,精神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和充盈。
未来,我将继续热爱朗诵,秉持《朗诵与演讲艺术》课程倡导的“正心诚意、慎终如始、精益求精”的精神,更加坚定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自信。我相信,在经典诵读与传承的道路上,青年大学生们将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广州大学管理学院22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朗诵与演讲艺术》课程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