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戴小红花的“性别研究”教师
日期:[2015-04-12] 版次:[A06] 版名:[师说]开设广州大学首门性别公选课只为传播多元文化
记者廖国政校园记者许吉贝钟毓秀
《文化研究与性别再现》简介:致力于从跨学科、跨艺术的角度出发,启发同学们思考个体经验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这门课除了关注计划生育政策、青年亚文化、家庭暴力、少数族群妇女、农村妇女与另类经济等社会热点话题外,还涵盖纪录片、电影文本、摇滚漫画等赏析与解读。
广州大学首门性别公选课,学生支持有理由
在国内,广州算是性别研究非常活跃的城市,中大、华师、华工等高校也都已开设过相关课程,而广州大学在这一块却依旧缺位,加之今日不少的大学生对“性别”话题开始产生兴趣,在广大开设性别公选课的条件日益成熟。
2015年初,张颖老师开设了广州大学的首门性别公选课——《文化研究与性别再现》。由于前期宣传不足,这门课程不为大多学生所知,在课程预选阶段遇冷。3月9日,一则《史上“三最”公选课正式招聘助教啦!》的微信推送在广大学子的朋友圈中流传,并传至校外;随后,一个借助新媒体力量进行课程宣传的助教团队悄无声息地成立;3月25日,《文化研究与性别再现》开课当天,原本宽敞的课室座无虚席,师生只好临时移步到更大的课室。参与课程的学生形容道:“(当天)座位早已被坐满,望过去黑压压的一片,还有小部分外校生慕名前来。”
在张颖看来,培养学生助教是该课程的重要部分,部分课程设置均可由学生完成。而学生助教也没让张颖失望,助教团队分为宣传组、接待组、新闻组等,从前期的课程宣传、海报设计,到课后的内容总结、稿件撰写,一切均在学生的密切配合下井然有序地进行。
张颖直言:“学生本身就是课程设计的主体。”她在广大开设这门性别研究课程的初衷很简单,仅希望在大学生中传播多元的文化思想,更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成长为未来性别研究领域的生力军。
大有所学的“民主课堂”,要有成熟沉稳的导师
任教以来,张颖最希望呈现的课堂,是能让学生主动收获知识的课堂,至于学生最终掌握多少学科知识、具备怎样的能力,都不如前者重要,学生的课堂体验是张颖非常关心的部分。张颖的课堂相当“民主”,学生可以随时向她提问,无顾虑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在这样的民主氛围下,她的课堂不似一个由上至下的教授过程,更像一个平等的学术研讨会。“学生认真投入思考,再与我对话,彼此观点互相碰撞,总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张颖顿了顿,强调道:“我并不认为自己就一定比学生强,恰恰相反,我的学生常常带给我新的启发。”
张颖有个招牌手势,该手势的作用可充当双引号,当她在课堂上思考问题时或试图引发学生思考时,会下意识地做出这个动作——双手与脑袋同高,分别居于两侧,呈现剪刀手姿态,手指反复弯曲活动,就像一对生动的双引号。
除了招牌手势外,张颖课堂还有个显著特点——把学科内容与当下流行文化紧密结合。有一次,张颖在剖析性别呈现的案例时,一时忘了韩国组合EXO的完整名称,在学生大喊“E叉O!”的提醒下,张颖哈哈大笑,“太好了!这下我永远不会忘了!”她视这样的互动为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同样也可以教老师知识。
在学生眼里,张颖很像某个高年级的学姐,有活力,对流行文化的了解可不亚于学生。她和学生一样追剧,一样刷B站,离90后学生们的生活很近。“张老师有一次提到bilibili这个弹幕网站,着实把我们吓了一跳,但同时也觉得很惊喜!”提到张颖的课,广大人文学院13级小彭兴奋地说道。而张颖的另一位学生小钟认为,张颖老师在引领一种新的风尚,希望她的教学方式能带动其他老师,开阔学生们的眼界。
课程引路者非一蹴而就,性别研究一直在路上
早在八年前,张颖就开始关注文化与性别领域的现象和问题,那时她还在中山大学就读本科,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善浅。后来,张颖去到英国留学,没少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令她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男教授推着婴儿车进教室,带着孩子一起上课,下课后再若无其事地推着婴儿车回家。”这种工作和孩子均不耽误的生活方式让张颖很有感触,她说道:“欧盟议会上,同样有议员带着自己孩子一起参政议政,社会包容度的提高让人可以做更多他们想做的事。”
从中大比较文学专业博士毕业后,张颖在广大任教之余,还与中大性别教育论坛毕业的几位好友共同建立一个性别研究机构——小红花会,继续往日的性别研究。在第一节《文化研究与性别再现》课堂上,张颖便佩戴了小红花会的标志——小红花吊坠。“为什么叫小红花会呢?”对于记者的疑问,张颖玩趣地解释道:“以前幼儿园表现好,老师便会奖励你小红花。小红花会的名字便是从中而来。”
面对当前被热议的女权主义,张颖有独特的见解:“女权主义的魅力不在于拿着大喇叭去宣传,而恰恰是我们确实会在现实中遇到相关的问题,并且需要一个平台去讨论交流。女权主义的讨论非常实在,它和我们每个人的经历、经验息息相关,它关注个人经验,而不是关注某一个主义,它总能引起人们的反思,让我们成长。”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相对二元,即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人们更喜欢寻找唯一的回答。”对于现实的误解,张颖也更加宽容,“事实上,文化更像光谱,在每一点上光的颜色都不是绝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光的混合物。在不断进行的多元文化的对话中,智慧的火花也将不断迸发,即使同一时期亚文化会被压抑,但文化压抑也可以促进文化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