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海珠石新传》公演
日期:[2023-12-21] 版次:[A06] 版名:[青资讯]新编粤剧青年唱主角
《海珠石新传》演出现场 梁汉深/摄
广州青年报讯(见习记者 陈天旭)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新一代梨园人士也将时代之“新”注入戏曲创作之中。12月14、15日,新编神话粤剧《海珠石新传》在江南大戏院上演,广州传统神话故事“珠江的传说”在一群青年创作者的努力下被搬上粤剧舞台。
《海珠石新传》是由广州粤剧院与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合作创排的“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剧目。该剧由广州粤剧团创排演出,编剧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戏剧部主任、编剧盛春原,导演为广州粤剧院青年导演陈祥彪,两位优秀青年戏曲演员——文武生陈觉和花旦陈韵玲担纲主演,为广大粤剧爱好者奉上了一场精彩的粤剧演出。
新编粤剧弘扬传统艺术
《海珠石新传》“新”在哪里?编剧盛春原认为,此次新编为作品提供了新的立意,也展现了新的人物形象。“原本的传说中,是主角崔炜救了看护宝珠的仙女,然后仙女将宝珠赠予崔炜以作感谢。这样的情节很符合传统戏曲表演中的剧情发展,但我们也希望能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出更贴近时代价值观的改编。”
盛春原在编写故事时,决定将仙女塑造为更有血有肉的女主角“玉儿”,并赋予了她在家国理想与个人情感间进行抉择进而完成成长的困境,为曾经在传说中神隐的女性角色打造出专属的人物弧光;男主角崔炜则在全剧进程中不断践行着“救黎民”的初心,更在故事尾声用纵身一跃完成了由从医谋生到不惧生死的升华,诉说着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情怀。
“我们在广府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改编出《海珠石新传》,通过借古喻今、引用曲折的传说剧情,凸显广州优秀的文化传承以及时代精神。”《海珠石新传》导演陈祥彪表示,他希望能通过创作类似的作品进一步弘扬广府传统文化,加深广大民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粤剧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
一个脱胎于广府传统神话的故事,自然是要以饱含岭南特色的粤剧戏曲来演绎才够“原汁原味”,这也为第一次接触粤剧的盛春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粤剧戏曲的词与话剧的词在平仄、节奏感各方面都不同,除此之外,戏曲还要兼顾‘唱’的部分,在剧本的编写上是有难度的。”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盛春原学习了 不少戏曲剧本,并研究了戏曲的叙事节奏、粤剧中小曲填词的原理等,广州粤剧院的陈松富也帮助他修改并新填写了多首小曲,让《海珠石新传》最终呈现出更富粤剧韵味的模样。
青年创想为粤剧注入新活力
“年轻人,有激情,更有创意。”盛春原介绍,此次通过“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与青年戏曲导演、青年戏曲演员进行合作,自己也感受到了梨园青年们旺盛的创造力,“我们这出戏从排练到公演只有十天左右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导演要做好舞台编排,演员要记词、练动作,最终演出呈现出的效果也大大超出了我的期待,他们展现出了青年戏曲工作者对待戏曲的热爱与专业性。”
“我是陪着家里的老人来看的,觉得还是挺不错的,剧情里还设计了一些轻松幽默的桥段,感觉挺新潮的。”一名年轻观众说,自己原本只看过一些舞台剧,这次观看《海珠石新传》也让他感觉到了粤剧戏曲的魅力。这名观众提及的轻松桥段,原本只是盛春原与陈祥彪留给演员们发挥的一个“口子”,但在年轻人的演绎下,这些剧情设置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推动戏曲演出进校园、进社区,不仅可以促进粤剧文化更广泛地传播,更有助于青年粤剧人才的锻炼与培养。”陈祥彪表示,粤剧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表演、编导、音乐、舞美等相关青年人才的涌现。广州粤剧院长期坚持文化惠民,将戏曲表演“送”进校园、社区、乡村,更是不断扩大着粤剧艺术在岭南民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