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功利,加强人文教育
日期:[2016-03-20] 版次:[A02] 版名:[评论]冉夷侨
如果教育只是应试与谋生的手段,或是追求功利目标的工具,那么这样的教育无疑是狭隘的。当下的中国,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这个问题显得紧迫而重要。因为,如果我们缺乏对于教育本旨的深刻理解,一切有关教育的改革都会变得“无的放矢”。
幸运地是,经过译者肖聿的努力,《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的中译本得以面世。
在书中,努斯鲍姆提出,教育的重心在于培育人文性。在她看来,当今的教育过于追求功利的目标,在大多数的国家里,学生进学校就是追求单一的目标:取得好成绩、追求更高的收入。在这样的目标指引下,学生们所学课程范围相对狭窄,自我培养的意识相对淡薄。人文教育所追求的高贵理想与境界,在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风气之下,显得苍白无力。然而,人文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培育人文性、发展健全人,而不是让教育沦为追求经济发展所需要人力资源的培训基地。
在努斯鲍姆看来,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是培育人文的教育,而这种教育至少必须包括三种能力:第一,批判性的检讨自己、检讨自己所在传统的能力;第二,接纳并关心他人的能力;第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想象力。在她看来,这样的教育不是功利导向的教育,而是可以使教育的主体,更加具有人文精神,成为善于思辨与反省、具备同情心与充分想象力的健全人。
让我们从努斯鲍姆所提出的第一个能力开始谈起。自出生开始,我们就生活在具体而鲜活的共同体当中。如果共同体中的每个人,想过上一种自己期待的好生活,那么就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实现自己的目标。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性的动物”,个人无法置身于政治生活之外。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作为共同体的一员的我们,不仅需要具备一种对于自我的反省能力,而且需要具备反思我们所在共同体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以理性论辩的方式、清晰有序有力地将我们对于公共议题的思考表达出来,特别是能够形成对于流行观念的批判性思考。
在努斯鲍姆看来,第二种能力是接纳并关心他人的能力。作为一位世界主义者,努斯鲍姆对这种能力的阐释自然放置在“世界公民”的语境之下。在她看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汇愈加频繁,个体不能仅仅把自己当作“国家”这个单元之下的一员,还要将自己看成是世界的一员。努斯鲍姆强调,我们的教育应当提供给学生体验真实的多元文化环境的机会,借以培养这种能力。情感教育缺失,会导致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不同于自己的人标签化、对他人进行压迫。
在努斯鲍姆看来,第三种能力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想象力。她特别推崇文学、艺术在培养人们想象力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文学“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事情可能怎样发生”,通过文学的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得以丰富,人们可以理解处在不同时代、背景和具体环境当中的人,开拓出不同的可能性。
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时代,经济学成为显学自不奇怪,利益计算也自然为人瞩目。经济学的意义当然不容小视,然而它的局限也应当为我们所重视。在一串又一串的数字与计算当中,真实的、差异化的、复杂的个人消解了。我们常常会听到,某些经济学家“应当合法地买卖儿童”这样的主张。姑且不论其经济学的意旨如何,这样主张的背后,无疑是缺乏对于道德与人性的复杂看法,以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看问题所产生的结果。
虽然纳斯保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一书的写作背景是美国社会,但是她提出的问题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因为一种好的教育,关系的是人本身,目标是培育人文、发展健全人。
(作者现攻读加拿大移民与难民法,关注公共生活,喜爱跨界。专栏作者、法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微思客WeThinker总编、“魁瓜之声”发起人,现居蒙特利尔。)